阅读《我与地坛》心得体会汇编(5篇)
目录
1.阅读《我与地坛》心得体会 2
2.阅读《我与地坛》心得体会 5
3.阅读《我与地坛》心得体会 9
4.阅读《我与地坛》心得体会 12
5.阅读《我与地坛》心得体会 16
原地,还是送我走的那个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出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也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捂着我的手送我上学,长大了母亲目送我出门工作的场景。诚然,不可能每个家庭都像史铁生的家庭一样在特殊的生活背景下凸显出母亲伟大的爱,但是不能说我们的母亲的爱就不够伟大。
生死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也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亡,如此沉重的话题,却被史铁生以一种轻松的比喻看破一切地解释完毕,这其中的淡然就这样渗透在文字中,这是老天爷从我们出生起就给我们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敢于直视它、勇敢面对它,在享受生的过程中坦然面对死的到来。
人生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还写道:“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前者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因为人活着必要有一个最美的梦想。”所以在《好运设计》章节中,史铁生为自己设计了一系列的好运:他设计自己聪明、漂亮、拥有一副好身体,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普通知识分子,母亲是一个有知识、情绪稳定、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女子,自己有一个健康而快乐的童年,家庭将他培养的多才多艺,他成为了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再后来,设计自己就读一所名牌大学,被众多优秀女孩追求不为所动。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女孩打动,想方设法追求到手,终成眷属。这样一个好运设计的人生,真是的很完美了。但另一方面,舒适平庸的人生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激情可言,也会把人的意志消磨掉;一个没有挫折和坎坷、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当硕果到来之时是享受不到喜极而泣的喜悦的。所以史铁生告诉我们:一个没有经历过千难万苦的追求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心境
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是史铁生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曾经一个个读过《我与地坛》的读者找到史铁生,问他:“我的生活很不顺,很绝望,怎样才能摆脱这愁苦与困境呢?我不远千里来寻访地坛,就是想从这个地方获取能量,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史铁生看着一双双空洞又饱含期待的眼神,微微一笑,说出了书中那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地坛也在你们心里。”
阅读《我与地坛》心得体会
有人评价:史铁生的写作将当代文学引向一条向内开拓的道路,致力于一笔一画书写出人心深处沟壑纵横、气象万千的生命景观。《我与地坛》就是史铁生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读《我与地坛》首先要“读”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小时候的史铁生不仅在学习方面成绩优异,在运动体育方面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田径和足球。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18岁的史铁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陕北延安农村的路。插队期间,史铁生以苦为乐,对生活始终怀以最大的热情,并且始终把插队生活当成自己宝贵的经历。他把“哪届”、“哪儿”的打招呼方式当成他们这代人的专利,认为几十年后也仍会在一些白发苍苍的人中间流行,是他们之间最亲切的问候和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但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的史铁生,如何能够经受得住北方的苦寒和繁重的劳作?病痛的爆发来得异常猛烈。21岁史铁生双腿瘫痪,开始了轮椅生活,30岁时两肾一死一伤,47岁被确诊尿毒症。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59岁。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戴着黑色方框眼镜,眼睛因为笑容眯成一条窄缝,脸颊里的酒窝永远是那么温柔。我想这是史铁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象。余华在回忆史铁生时也曾说:“铁生是个始终赞美世界的人。他是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恶意的一个人,而且怨言都没有,完全是没有。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史铁生先生将他的笑容、他的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常常忽略了他身后那把如影随形的轮椅,忽略了他所经历的一切苦难。
《我与地坛》是一次自我的和解。没有人能一直乐观,史铁生也一样。在住进病房时,他下过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他也像所有病人一样忧心药钱等各种费用,也曾无数次向神明祈祷,“让它是个瘤子,一个善意的瘤子,要么干脆是个恶毒的瘤子,能要命的那一种,那也行,总归得是瘤子”。然而,上帝并没有眷顾他。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把自己的痛苦与绝望一点一点分解消化。他没有像心灵鸡汤一样机械地、简单地执行“乐观”,而是接受绝望、承认欲望,在无数次和自己探讨活着的目的后才思索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凭什么坚强,因为他可以绝望。没有人在一开始就是坚强的,史铁生告诉我们,跌倒了是可以躺一会的。坚强不是目的,活着才是。我想这才是史铁生透过文字想要传递的能量。
《我与地坛》是对生命意义与苦难的集中思考。在地坛的漫长时光里,很多人曾走过史铁生身边:有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有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有运气不佳的长跑家,有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有激动的际遇,或有遗憾的叹息。透过人群,史铁生认识到世间人与物的差别,认识到差别的意义—“所有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苦难既有了意义,那么苦难的承受者又当如何自处呢?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死亡的必然结局,史铁生用他的生命奇迹告诉我们:不妨试一试活下去会不会有意外的收获,不妨在情况更糟以前先活在当下,不妨在还活着的时候仍然再去做些什么。
《我与地坛》是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母爱的讴歌。可以说史铁生能够走出绝望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母亲的支持。“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的痛苦包含着儿子的痛苦,她要把自己的痛苦向下排序,要把她的爱小心包裹,长长远远的看着,偷偷的哭泣,默默的生活。“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以坚强的意志来迎战苦难的命运,以呕心沥血的爱来唤醒自伤自卑的儿子,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灵的轮椅上站起来,去世之后又在儿子的心中站成了一座丰碑。如果说史铁生写作是为了活着,初衷则是想让母亲骄傲。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在史铁生温和的外表下,熊熊燃烧的是独属于人类的不屈,是对生命一腔赤诚的热爱。上帝关上了一扇门总会留下一扇窗,而攀上那扇窗,也许能看到更大的世界,这是史铁生奋斗一生教会我们的生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