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区财政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2023年度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区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组成调研课题组,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走访区发改委、区经委、区财政局、区统计局、区科委、区审计局等单位,对本区2020年至2022年期间的财政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对统计及相关经济数据汇总整理;结合X区“十四五”部分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经预算工委、财经委的研究讨论后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主要数据
1.财政主要数据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0年220.62、4.8%;2021年250.1亿元、13.4%;2022年221.31亿元、-11.5%。税占比2020年、2021、2022年分别为84.38%、80.27%、75.73%。
全区政府基金收入执行数:2020年71.36亿元、2021年153.39亿元、2022年197.16亿元。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执行数:2020年2.73亿元、2021年2.03亿元、2022年1.6亿元。
2.经济主要数据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可比):2020年预计6.50%、
(1)强化部门预决算管理,提升财政预决算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是各预算单位对本部门预决算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建立预决算报告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健全预算与决算相互约束、相互衔接的协同机制。二是进一步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大力推行“零基预算”理念,制定部门预算调整调剂管理办法。三是不断完善协同理财机制,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协同理财部门工作效率。四是积极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相关支出的预算约束.探索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化,开展各类项目成本绩效分析工作。
(2)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一是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实现预算绩效“五环节”深度融合,制发《关于开展预算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的导则》,实现绩效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建立“决策有评估、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信息有公开”五位一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三是构建“2+X”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动态调整”原则,制定可量化可实施的绩效指标。四是建立绩效结果与预算管理相挂钩的结果应用机制,将绩效结果与政策调整、绩效考核以及部门项目预算总额“三挂钩”,形成“评价、沟通、整改、反馈”良性循环。
(3)强化统筹财政资源,保障重点工作开展。一是完善“三本”预算统筹调控机制,做好预算统筹调控工作,全力保持财政收支动态平衡,在财政紧平衡的情况下,确保“三保”和重大民生方面的支出。二是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谋划财力,保障本区重大项目支出。认真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推进协调,全力保障X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效能。全面推进暂存款项清理工作,完善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切实盘活存量资金,有效提高财政资金效能。四是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制定X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制度,建立线上和线下公物仓,实现对长期低效运转、闲置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调配和处置,有效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难的问题。
(4)强化财政管理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探索实施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实施对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入跨年度管理模式,将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等纳入管理流程;完善对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建立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二是积极探索完善区、街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科学合理界定区与街镇的支出责任,进一步加大镇级(园区)财力倾斜,增强基层财力保障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成立街镇科归口管理街镇财政,制定《X区街镇(园区)绩效考核办法》,全面考核基层财政预算管理等方面情况,切实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水平。四是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严禁各类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建立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优化专项债券资金投向,积极发挥专项债券对重大规划的支撑作用。
(5)强化财政透明度,形成监督合力。一是完善预算公开考核机制,推进预算公开平台建设,大力推动重大政策和项目绩效目标、绩效自评以及重点绩效评价,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二是压实预算主体责任,保持同节点、同框架、同口径公开财政信息。三是方便获取路径,优化预决算、地方债等关联信息排序检索,完善政府采购、财会管理、企业融资信息公开,提高公众查询体验感,通过公开监督激励预算部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理念。四是推进财政一体化系统建设、实施、应用,构建完善防控预算管理运行风险、廉政风险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2.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稳健。2021年以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99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4072.6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496.90亿元,前景向好。“6+X”战新产业领域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补链强链集群建设成效突出,三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六大新兴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加速推进。推进规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截至当前,完成评估企业628家,其中规上企业581家,成绩领跑全市。支持企业加强技改,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壮大。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经历波折后已经呈现向好趋势。持续提升工业节能降碳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节能降碳下降幅度从2021年的上涨2.6%到2022年下降4.5%。
(3)创新动能稳步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活力不断释放。202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5.3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95家,总量位居全市第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75家,数量位列全市第二。院士(专家)工作站蓬勃发展期,现有院士工作站6家、专家工作站75家,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名单中,X有7家建站企业的10个项目获奖,2021-2022年度X有33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4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两个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数量排名全市第二。
(4)科创驱动的效应持续显现,核心技术突破攻坚“卡脖子”难题。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2041.08亿元,率先完成千亿级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含相关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21亿元,实现汽车销售109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2.4亿元;新材料产业集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99.2亿元。在集成电路领域,450毫米集成电路用晶体生长系统、全球最先进的ALD光伏工作母机、ARF/KRF高端光刻胶核心技术等,在“缺芯”寒潮下扛起国产替代重任;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技术领跑全球,同联制药1类抗生素新药可利霉素正进行降低新冠病毒复制率等临床试验,瑞钼特高端影像CT设备球管用钨铼合金靶材填补国内空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打造低轨道、高通量多媒体卫星网络产业集群,成功发射“X号”和“G60号”等实验卫星并组网,加快实施“G60星链”计划,成为全球三大卫星互联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