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三年年均分别增长7.9%、8.5%、19.1%,保持着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提升更为扎实有效,高质量发展特征愈加明显。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在推动创新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在充分释放传统动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新动能。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定不移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之路,坚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全面激活,着力打造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服务、园区“六位一体”的县域创新生态。坚持把加大扶持力度作为鼓励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每年都拿出奖补资金鼓励扶持在创新上舍得投入、在创新上有成果的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推动产学研融合,探索设立省内第一只县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吸纳引进一批优秀科技成果落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推进创新企业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增长了3倍、8倍,产值已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33%,经济发展进一步呈现质量效益型特征,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建设成效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注重以标准化体系建设助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2023年12月,**市功率半导体产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此外,我们在充分发挥技术要素作用的同时,更加着力用好人的要素,实施了针对青年党政管理人才的“薪火计划”、域外乡贤企业家的“归巢计划”以及紧缺实用技术人才的“春雨计划”,出台各类人才奖补政策,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了市校共建学生政务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共建清华·**乡村振兴远程教学工作站,逐渐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多层次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在推动协调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我们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品牌农业作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化强市”目标任务,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超额完成102.3万亩大豆种植任务,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53.9万亩,居牡丹江各县(市)之首,粮食总产量突破10亿斤;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十大赋能行动”,积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持续推进大豆优质化、养殖规模化、沙棘品牌化,科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食用菌、沙棘形成规模,番茄、黑牛远近闻名;不断强化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先后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三,推动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位居全省前列并齐头并进。同时,我们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省前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建立与物质文明发展成效相协调的精神文明成果,在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大力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圆满承担了2023年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和志愿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议的观摩任务;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省近年共有九个乡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市占据其中两席。
在推动绿色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始终把绿色发展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集中整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大力实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整治入河排污口,在牡丹江地区首创“水生态补偿机制”,**河流域水质由2020年Ⅳ类水质稳步提升到目前的Ⅲ类水质,域内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针对本地突出问题,动真碰硬开展打击毁林种参、矿产领域“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切实维护了各类资源安全,整治效果明显。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的各项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改,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市在全省40多个县份中,唯一连续四年保持“变好”等次,特别是2021年,是全国810个县份中五个“明显变好”等次的县份之一。同时,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目标导向、系统修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重点谋划了总投资20亿元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正积极向国家申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真正做到了“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
在推动开放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我们不断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以大市场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开拓大市场,充分发挥科技、产业、市场比较优势,努力在区域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我们立足自身资源特点,畅通国内大循环。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和**省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全市逐步形成了木制品、麻纺、塑料、矿产、农产品、先进制造业和文化旅游等7个重点产业,并依托重点产业组建产业链工作专班,木制品产业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0万平方米的麻纺产业园现已落户企业17家。2024年,我们又在境外建设了亚麻种植园区,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打麻梳麻、纺纱织布、印染与成品制造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市一跃成为全国亚麻纺纱总锭数单体占有量第一城市,改造升级了“老字号”;石墨产业从精粉到球形、再到中国最大的氧化石墨烯产业基地和高端手机散热膜项目成功落地,石墨新材料(双碳)产业园开工建设,石墨产业实现了由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到终端产品的逐级延伸,深度开发了“原字号”;数字经济企业**市北一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高端功率半导体领域国产替代的行业领先企业,企业产值持续翻番,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多点开花”,培育壮大了“新字号”。同时,我们立足毗邻口岸优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组建赴俄经贸考察团,高质量承办了欧洲亚麻供应链合作发展大会、沙棘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情系**”乡贤恳谈推介会,带动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放大,利用内资新签约项目个数、实际完成额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不断推动境外园区建设,原材料进口渠道更加顺畅、便捷,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市成功获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先导区。
在推动共享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凡是民生关切,都第一时间回应;凡是民生难题,都用心用情解决;凡是民生投入,都不遗余力保障,努力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近年来,民生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90%以上,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稳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长期以来,供水和供热是**市民生领域两大痛点,在几任班子的接续努力下,总投资15.4亿元的奋斗水库实现下闸蓄水,城区首次实现了24小时持续供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5.4亿元的热源建设项目,同步启动了2.08亿元的供热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即将投入使用。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在全省边境地区率先开启了市校合作共建职教集团新模式,成功加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获评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获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正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我们认真践行“浦江经验”,从2023年起,市级党政班子成员每月首个工作日周一集中到市信访大厅接访下访,全市信访形势持续好转,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