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营造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前 言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编辑文字)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日益紧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有助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目录
PART 01深刻认识把握科技创新和 产业创新的关系第一部分
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改变着产业工艺流程、技术水平、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改变着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能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深刻认识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对于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一方面,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断催生着新的创新需求,引导着科技创新的方向。坚持以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把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上,才能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创新可以聚集更多财富,为科技创新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形成互促互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价值实现的现实载体。
PART 02夯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基础第二部分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就要破解研究和生产“两张皮”问题,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既做到科技创新的“从0到1”,又做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从1到100”。持续以科技创新积聚新动能,以成果转化释放新动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把科技创新的“关键矢量”转化为产业创新的“最大增量”。
(编辑文字)总书记指出:“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一是以前沿学术研究为驱动,加强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未来前沿技术研究。要多渠道增加基础研究投入,设置专项经费,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推动原始创新。要加快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取得新突破,提高前沿技术布局能力。 二是以产业现实需求为驱动,推动研发与需求精准匹配。要聚焦传统产业、重点产业及产业链痛点卡点堵点,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从源头上提升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为产业链升级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在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上发力。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科技供给向产业领域扩散渗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一批中试平台与概念验证中心,为产品创新搭建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桥梁。要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改善成果转化环境,对科研机构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适量补贴,对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除税费减免外也可给予合理补贴,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加力。
PART 03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第三部分
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协同创新,通过任务牵引发挥各自优势,有效解决研发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错配问题,加快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采取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联合攻关模式,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通过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创新资源有效衔接、优化组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集成创新平台优势,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上中下游经营主体与创新资源,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带动配套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升级,形成推动大中小微科技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不断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打造更多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畅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 推动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协同高效创新。
PART 04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第四部分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持续发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以高素质人才带动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水平提升。
促进科技界与产业界人才流动,支持复合型人才和经营主体发展。破除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机制障碍,积极研究解决束缚人才发展的诸多问题,畅通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交流互动的通道。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科学家、企业家两个主体积极性。探索“科学家+企业家”协同创新机制,推广“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科学家给技术、企业家出产品”联动模式,提高协同创新效能。实施科学家和企业家牵手工程。
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探索科技、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使用有机结合,推行“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双导师制,形成高水平、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柔性引才、项目引才、“揭榜挂帅”等方式吸引全球高水平复合型领军人才,实现人才集聚,打造创新高地,增强复合型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支撑能力。加大复合型人才引育力度。
PART 05营造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第五部分
发挥财政资金、税收补贴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专业性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在科技研发和企业孵化中的推动作用,多渠道增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投入机制。落实好普惠政策,推出更多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新举措,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政策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市场化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优化政策供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温馨提示:文档可编辑修改;预览文档经过机器自动转码和压缩,转码过程中可能产生错别字,完整内容以原文为准!
声明:党课学习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