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
今年以来,公司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建筑行业重点创新领域,完善创新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塑强创新人才、积极创新实践,近年来,在课题研发、技术创效、智能装备应用等方面成果颇丰、重大荣誉斩获丰硕,为公司高效履约、品质运营、品牌塑造,实现创新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党建领航,构建高效能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培育创新思维。公司党委注重全体职工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党委层面以“第一议题”、党委中心组学习为载体,扎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批示精神,广泛学习行业技术创新典例,拓宽领导人员视野,做到与时代发展同频,思维同步。两级党组织借助各类组织生活常态化了解建筑行业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等发展新趋势、新成果,培育创新思维,营造创新氛围。二是搭建创新平台。近三年,公司党委以党员示范引领行动为契机,创建以田勇党员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党员创新工作室3个,创建以泾河医院青创工作室为代表的青年创新先锋工作室3个,党支部创建“党建+技术创新”子品牌,广泛搭建创新平台,发挥党员先锋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更大合力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公司党委以联建共建拓平台,与清华大学、长安大学、
项目开展技术支持与帮扶,做到100%全覆盖。形成《设计技术优化典型案例汇编》,涵盖各专业典型设计优化案例59项,为进一步提升技术赋能成效建立长效机制。二是聚焦研发应用,擦亮发展品牌。公司党委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作为,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创新成果,在实践中优化提升,为行业创新进步做出贡献。工程局首创单塔多笼循环施工电梯在华润万象里项目成功应用,并亮相省文明工地观摩会,实现西北地区“首秀”;最新一代住宅造楼机在浐灞国宸府项目顺利应用,亮相省智能建造观摩会,引来高端媒体聚焦。项目党员技术攻坚小组,结合应用实际,进行造楼机地方标准的编制,为智能装备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在企业内部,结合项目实际,全面开展工法优化和技术创新,连续多年在公司技术创新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公司新技术强制推广名录中,公司贡献率超20%。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技术赋能成效更高。在公司党委的统筹部署下,全体职工创新意识有效增强,“人人讲创新、人人要创新”成为共识。在市场前端、施工管理、价值创造等全过程管理中,技术赋能成效更佳,年均组织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以上专家参与市场标前技术服务30余人次,做实营销前端支撑;施工管理中,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在建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公司落地技术优化项196项,创效率达2.65%,超额完成既定目标。工程建设技术水准更高,品质更优,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斩获技术领域最高奖项——詹天佑奖。
(二)创新发展品牌更亮。公司坚决落实“课题推进会开到项目上”的要求,在各类创新工作室的先锋引领下,深度参与到项目的新技术应用推广和创新技术研发。近年来,授权中施企协专利1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软著5项,获得中施企协工法1项、省部级工法5项、局级工法2项,省协会科技进步奖6项、省学会科技进步奖8项、局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2篇、核心论文12篇。参展第八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工程建设行业绿色发展大会、中施企协科技讲座等全国技术性交流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相继报道。同时,公司实现集团技术领域六个“零”突破:获得公司首个鲁班奖和詹天佑奖“双冠”项目,获得公司首个中施协绿色建造水平评价最终验收三星级,首次斩获国际BIM大赛一等奖,承办公司首个国家级学术会议--2023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年会,立项公司首个科技厅课题,立项西北有限首个校企课题,创新成果丰硕,品牌更加响亮。
(三)创新团队能力更强。职业化团队是干事创业的核心,在公司党委的统筹部署下,技术创新团队不断塑强,多名技术系统骨干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以公司创新工作室为例,工作室成员能力持续提升,2名成员评定为高级工程师、3名成员评定为工程师、1名成员通过一级建造师取证、1名成员通过二级结构工程师、1名成员获评中施企协绿色建造专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公司着力将创新融入企业发展基因,嵌入企业发展战略,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路线不动摇,真正走好创新发展道路,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经济增长的稳定器、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加有力地扛起全国最大炼焦煤企业的责任和担当,走出一条具有新焦煤特色的创新之路。
(一)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行业发展需要强化谋篇布局,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切实发挥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新兴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前占据一席之地,牢牢把握住科技竞争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发挥创新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高校等深度合作,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
(二)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打造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高端商品。以“数智技术”强化创新赋能,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企业生产方式提档升级。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标,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绿色低碳重大科学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运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构建产学研用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以牵头立项、提供技术服务、合作开发等模式,推动构建资金投入、技术开发、收益转化、利益共享、人才流动培养等配套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资源汇聚、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优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聚焦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平台优化提升,围绕“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市场化实体”链条,加速推动科学技术应用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