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国家发展靠人才,要实现人才强国的伟大目标任务,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涵养人才生态、激发人才活力,以人才优势创造发展优势,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我市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创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新形势下,我市人才发展迎来了新的任务和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省委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作出安排部署,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具有我市特色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创新引才机制有“宽视野”,以临川知珠的慧眼招揽出类拔萃的“千里良驹”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保证人才引得进。要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构建更加完备的聚才引智链
统筹用好现有各类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创新等平台,高标准打造人才创新集聚载体。围绕“省创谷”我市先行区和科技园建设,分别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节点。推动产业园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组织和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高质量人才创业孵化平台。加大对重大载体平台的投入,实行“平台+团队”模式整建制引进首席科学家及团队成员。
二、创新育才机制有“高站位”,以耕耘细作的途径造就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林”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当务之急是要坚持前瞻性思考、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构建定位清晰、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覆盖不同领域和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精准度,循序渐进实现“育苗成木、积木成林”。
(一)以优势学科建设为基础完善“育苗”机制。推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需设置科创类高端前沿课程,高标准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等在我市建立新型特色教育机构。完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率先推动职业本科和高水平职业学校建立适应全省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若干高水平专业群。
(二)以技能培训提升为核心完善“壮苗”机制。深化“三省工匠”培育工程,争取部省共建“技能我市”,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训载体。高水平组织技工教育提升行动,鼓励各领域人才积极参加急需紧缺岗位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的互认互通机制,特别优秀的可突破学历、年龄、经历、论文等限制评定职称。推动“我市职业技能大赛”等迭代升级,更好发挥以赛育才、以赛选才、以赛引才作用。
(三)以协作共建共享为渠道完善“助苗”机制。突破“单兵作战”的传统思维,主动加强与中部和周边省份以及资源相近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人才资源共育共享、工作共商、信息互通、发展互助、政策共融。倡导组建省际人才工作协作联盟,充分利用联盟省份高校和科研院所教育资源开展人才培训、实施产学研合作,实现急需人才共建、共享、共用。瞄准领域前沿,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方式,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到先进地区跟岗锻炼。
三、创新留才机制有“长眼光”,以爱才若渴的诚意深耕安心暖心的“发展沃土”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如何让人才留得下、留得好是当前各行业领域的重要话题。要坚持放眼长远、久久为功,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好实际困难,推动各项人才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应享尽享,为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构建高品质、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环境,让广大人才在我市感受到实在的获得感、尊严感,放心扎根、安心留下。
(一)着眼就业创业支持,完善人才“安业”机制。依托省综改区、高新区、高校新区等产业和创新资源集聚区,打造国际人才港。绘制全景式创客空间地图,让创业人才一图速览创业资源分布。推动开发区、专业镇建设青年见习基地,鼓励青年实习后留在当地工作。实施省内高校学子“省才留省行动”,在各高校建立招才引智联络站,提高本省高校毕业生留省比例。完善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体系,探索推行青年人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高校毕业生来省回省创业可享受一定额度的创业担保贷款。
(二)聚焦生活关键小事,完善人才“安身”机制。实施人才“安居无忧”工程,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体系,通过租赁补贴、购房补贴、人才公寓等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安居服务。开设医疗保健服务“绿色通道”,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医疗咨询服务专员制度。持续推进普惠托育机构加快发展,优化人才子女入学政策。
(三)围绕服务提质升级,完善人才“安心”机制。擦亮全省人才服务品牌,高标准建设“三省人才之家”,配齐配强包含服务窗口专员、主管部门专员、承办部门专员、用人单位专员的专业化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建立健全我市线上“一站式”人才服务云平台,将各类政策和便利服务事项梳理打包,系统实现线上全流程、“零距离”“一次办好”服务。组建省市两级人才服务联盟,吸引集聚更多社会资源、市场主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实施人才服务标准化提升行动,制定省级人才服务地方标准,推动同类型高层次人才服务同标准供给、无差别办理、一体化服务。
四、创新用才机制有“大格局”,以量体裁衣的方式搭建人尽其才的“广阔舞台”
“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要牢固树立“大人才观”,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评价使用机制,真刀真枪破解人才政策“中梗阻”,充分打造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的职业场景,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
(一)健全“高效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凝聚省市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合力。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综合授权改革,制定和印发支持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清单。健全完善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编制不足的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可申请使用人才专项编制。着力建设一批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二)构建“唯才是举”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市场化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在高层次人才认定中强化市场评价、同行评价和薪酬税收贡献评价等力度。设立由各行业领域顶尖人才代表组成的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咨询委员会,试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度,向综合贡献突出的用人主体以及成就突出的顶尖人才等赋予高层次人才举荐权。畅通非公领域人才职称评审申报通道,探索在行业龙头企业试点建立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