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xx委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的发言材料汇编(4篇)
目录
1.“四马齐驱”协同发力构建“青马工程”全链条育才体系 2
2.优化党团育人链条,走好推优入党“最先一公里” 5
3.打造“三维”青年人才驿站,筑牢“人才乐居”关键一环 7
4.“434”体系助推团干部培养驶入“快车道” 10
专属档案,全过程记录学员培养信息,实现一人一档。
聚焦让导师履职“有章可依”。联合相关市级部门,综合遴选市级“青马工程”导师136名,制定导师管理办法及绩效考核标准,实现高质量教学。
聚焦让管理员督导“有据可查”。对学员学习成长过程核心指标实时监测,通过“问题预警”功能实现“一屏掌控”,推动学员立查立改,实现精准化调度。
三、注重作用发挥,引领学思践悟“一马当先”
推动青马学员“带头学习”。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干的学习体系,针对科技创新、文化与新闻传播、全球治理3个重点领域的学员,制定“配餐式”教学课程,带动青马学员发起、主导、分享学习活动。
组织青马学员“带头实践”。依托“红色三岩”等特有红色资源,培育打造市、区两级“青马工程”实践教育示范基地104个,全覆盖组织青马学员以“自主打卡+结对实践”形式,带动其联系团员青年开展实践活动。
发动青马学员“带头宣讲”。将青马学员代表吸纳进“青年讲师团”宣讲队伍,单列宣讲分队,组织开展进青年夜校、进网络等宣讲活动。今年,团市委联合团x省委举办了首届“xx青马学员说”微视频大赛,精选宣讲作品40个,网络浏览量超1000万人次。
四、激发奋斗精神,促进成长成才“以梦为马”
畅通青马学员成长发展“绿色通道”。将市级优秀青马学员全口径推荐入党,纳入相应领域后备人才培养范围;在今年全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激励中,青马学员占比超过了五分之一;争取市委组织部在定向选调简章中明确省级以上青马学员不限专业,着力畅通青马学员成长发展路径。
组织青马学员吹响建功“青春号角”。围绕建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组织全市14个领域、2万余名青马学员立足岗位,在xx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市委战略新赛道,在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领域中,带动22.1万余名青年投身现代化新x建设。
下一步,团市委将按照全团统一部署,进一步健全“青马工程”全链条育才体系,努力为党培育更多堪当时代大任的先锋分子。
优化党团育人链条,走好推优入党“最先一公里”
团县委始终扛牢为党育人政治责任,锚定“推优入党”重点任务,以青年入党项目化管理为载体,实施“优管”“优育”“优评”闭环管理,推动党团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源源不断为党培育不负厚望的时代新人。
一、定机制,形成“优管”合力。在各基层团组织摸排年满18周岁团员青年情况,按照政治思想、道德品行、发挥作用、执行纪律等各方面要求,将28周岁以下的入党积极分子及团员中申请入党人员纳入“推优入党”青年库。联合县委组织部印发《县青年入党项目化管理实施方案》,将“推优入党”青年库人员全部纳入青年入党项目化管理中来,明确考核目标、对象、时间、内容、流程及要求。2015年项目实施以来,已有1500余名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加入入党项目化管理,为扎实有序推进推优入党工作奠定基础。
二、定主题,拓宽“优育”视野。以提升优秀青年思想、工作、作风为三大主题,推动“推优”人员既从组织上入党,更从思想上、行动上入党。以“青年大学习”“浙里潮音”等线上平台和青年之家、校外少工委等线下阵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依托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青”字号品牌项目,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主战场接受锻炼考验。“推优”对象已累计参加学习、志愿服务、培训等1.2万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数22.5万余小时,实现组织更富活力,队伍更富生机。
三、定举措,提升“优评”质量。以常态化督查推动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入党项目化管理的跟踪考评,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按时到团县委报到,并提交季度思想汇报和年度个人总结等材料。以积分制评定严把关口,团县委根据报到登记情况、参与志愿服务情况、提交相关材料情况等进行积分量化评定,并出具优秀、合格、不合格等鉴定意见提供给县委组织部作为参考依据,有效地实现了动态管理、择优推荐。2015年以来共有112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因完成了年度考核任务且表现优异被确定为党的发展对象,切实把好青年党员“入口关”。
打造“三维”青年人才驿站,筑牢“人才乐居”关键一环
近年来,团市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总体部署,集聚一批素质优良、服务发展、面向未来的青年人才队伍,打造“有专业度”“有活跃度”“有满意度”的“三维”青年人才驿站,为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贡献更大的青春力量。
一、统筹资源、多元供给,提升驿站建设“专业度”
专业部门联动。团市委联合市委人才办、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共同出台《市青年人才驿站(青鹄·驿)筹建工作方案》,建立了新的合作模式,市财政局提供资金保障,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结合大学生见习基地建设、大学生招引工作等开展相应驿站推介,双向链接、定向引流,团市委负责驿站建设与运维。
专项资金保障。驿站遵循“市场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合作机制,在市委人才专项经费中,专项列支驿站预算经费,涉及驿站氛围营造与运维补贴以每年不高于2.4万元/站据实补贴,青年住宿以100元/人/天补贴,一年来,青年人才专项经费共兑现支出12.6万元。
标准流程管理。驿站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人才申请、综合服务”的运作模式,以一年为合作期,每年年初由各镇(街道)团委经询价比价后上报筹建方案申请表,并由团市委书记会议审议通过后,报市人力社保局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每年末,由市委人才办统筹,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团市委对驿站运营管理情况和招才引智效果进行考核评估。
二、完善设计、分类供给,提升驿站使用“活跃度”
精准布局驿站点位。结合人才数量、区域分布、周围生活设施配套等因素,打造“中心驿站”“商圈驿站”“园区驿站”三大站点,“中心驿站”位于新华路市区主干道、“商圈驿站”位于八佰伴商业圈,“园区驿站”位于xx长三角产业园。一年来,3家驿站累计入住青年超1000余人。
精心打造品质驿站。充分考虑青年入住舒适度,积极对接全季等连锁型高品质酒店落位驿站,每个站点设管理员1名,在公共区域设置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服务区,提供查询、游览、社交、预览等功能,满足青年求职创业基本需求。
精细提供个性服务。针对企业校招生、学校实践团等团队性来平青年,可由申请单位发函的方式,经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审核通过后,提供标间用房入住驿站,保证青年群体充分熟悉、充分交流。针对线上个人申请入住的,可提供单间住宿,避免陌生同住尴尬,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