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测每日5题(2024年12月21日)
1.(言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同时要求“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身人’更要‘心至’”。当前,面对新目标新形势,党员干部要甘当群众的“学生”。党员干部只有“扑下身子”,才能了解群众需要什么、盼望什么,群众才会愿意、敢于讲真话、说实情、谈想法。如此,调查研究才能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准确掌握真实情况,避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段文字主要讲了()。
A.调查研究是各项工作的基础
B.调查研究要讲究方式方法
C.调查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D.如何了解群众真实情况
答案:C
解析:
文段开篇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提出观点,即“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做好调查研究的要求,接着通过结合当前实际,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以及做好调查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说明。因此文段的重点就是在强调调查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对应选项,C项契合文段重点,当选。A项,表述片面,只涉及了调查研究的意义这一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要讲求方式方法”无中生有,文段说“要甘当群众的学生”要“扑下身子”是在阐述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并非强调要讲究方式方法,说法不一致,排除;D项,偏离文段论述主体“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只是其目的,排除。
2.(言语)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致力于将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注重公平的分配。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应牢牢建立比较优势的概念。不同地方在自然地理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即便是两个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地理上相邻的省份或城市,最佳发展模式也不是大家发展同样的生产结构,而是应该各自有分工。作者通过这段文字重在强调()。
A.不同地理条件的区域发展模式应当有所不同
B.地理相邻的两个城市也应该有各自不同特色
C.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应与当地比较优势相吻合
D.最佳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地理条件的区域
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句指出国家发展应发展经济,接着引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话题,指出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应“牢牢建立比较优势”,接着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说明。因此文段为分总分结构,中间总说为重点,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应注重比较优势。对应选项,C项为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对应文段解释说明部分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B项,偏离文段论述话题,即“区域经济发展”和“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最佳发展模式”并非文段重点话题,只是为了强调各个区域应根据当地比较优势发展,排除。
3.(言语)《转化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中国台湾98例肝癌中的78%、大陆89例肝癌中的47%,显示马兜铃酸相关突变特征。其实,基因突变不等于癌,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肝癌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但是,在媒体的反复传播下,标题变得越来越耸人听闻。例如,《“害人不浅”马兜铃酸是个什么东西?台湾八成肝癌及大陆近五成肝癌凶手竟是它!》《伤肝伤肾还强致癌!“马兜铃酸”这个名字一定要记牢》《这个研究火了,马兜铃酸致肝癌!》这段文字直接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A.《转化医学》论文影响大
B.肝癌与“马兜铃酸”是否有关,不得而知
C.某些媒体胡作为、乱作为
D.某些媒体为吸引眼球,常常故弄玄虚,沦为标题党
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通过论文指出肝癌与马兜铃酸相关突变特征有关,接着用转折关联词“其实”表明基因突变不等于癌,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肝癌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后文通过举例说明媒体反复传播没有确切研究结果的说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整个文段为分总分结构,重点强调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肝癌是否有内在联系尚不清楚。对应选项,B项契合文段重点,当选。A项,对应首句的话题引入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C、D项,“媒体”属于举例说明部分的内容,非重点,文段的核心话题是“马兜铃酸与肝癌”,排除。
4.(言语)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全国曲艺工作者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曲艺艺术在传承中得到发展,一系列源于传统的曲艺精品不断涌现,一大批宝贵的曲艺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与保护。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包括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也出现了不小的困难,一些曲艺遗产面临流失,许多曲种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最能准确表达这段文字的主旨的是()。
A.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曲艺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C.曲艺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D.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提出曲艺话题,接着指出系列曲艺得到了传承和保护,随之通过“但是”引导转折,强调曲艺面临流失、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问题,传承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文段重点在转折之后。对应选项,B项是对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A、C项,属于转折之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D项,主体错误,文段主体是“曲艺”,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
5.(言语)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注重防洪的工程措施,即通过修建大堤、水库等水利设施对洪水进行控制。但在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在防洪规划中越来越重视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即通过洪水预警、灾情评估、洪灾保险等多种手段,结合各种工程措施,从而尽可能减少洪灾对人类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世界各国防洪理念的转变
B.世界各国控制洪水的新途径
C.单纯重视防洪工程不能有效控制洪水
D.非工程措施逐渐成为防洪规划的主导
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前各国的防洪情况—重视工程措施,接着以“但”引导转折,指出60年代以后的情况—在防洪规划中越来越重视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即理念有所转变,后文对此进行具体说明。因此文段通过对前后两个时期的介绍,重点强调各国在防洪观念、理念方面有所变化。对应选项,A项体现了“转变”,表述与文段重点最为契合,当选。B项,文段强调“防洪理念”的变化,非“新途径”,排除;C项,文段重点非“有效控制洪水”,且反面表述不明确,未提及“理念的转变”,排除;D项,“主导”无中生有,未提及“理念的转变”,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