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素材选粹汇编(34篇)
“最后一道关,荣辱一把闸”
【人物】英雄司机杨勇
【故事】杨勇,中共党员,生前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贵阳机务段动车组司机。2022年6月4日,杨勇值乘贵阳北至广州南D2809次列车。当列车运行至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口处时,他发现线路异常,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列车撞上突发坍塌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坍体脱轨,在线路挡墙和轨道结构综合防护下避免了颠覆坠落,杨勇却不幸殉职,年仅46岁。国铁集团追授杨勇“中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前不久,贵州省人民政府评定杨勇为烈士。
【点评】
“最后一道关,荣辱一把闸。”这是动车组司机杨勇在生命最后时刻用实际行动践行的承诺。车内监控视频记录下,险情发生的电光石火之间,杨勇没有片刻犹豫,在5秒之内果断一把将制动手柄推到了底。他用这“最后一把闸”筑起生命的屏障,守护了车上151名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从不顾个人安危、冰湖勇救老人的山东威海乳山市公安局辅警张鑫圆,到江苏常州张开双臂救下从4楼坠落女子的73岁保安伏国林,再到浙江诸暨奋不顾身跳江救人的退役军人蔡祖宁……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许许多多像杨勇一样出身平凡的英雄人物、英雄群体,用危急时刻的英雄壮举诠释着崇高、传递着温情、凝聚起力量。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缅怀烈士、褒奖英雄,就要把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化感动为行动,从英雄们的嘉德懿行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养料,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把青春献给“火焰蓝”
【人物】“红门鲁班”鲁文贵
【故事】鲁文贵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队长安路特勤站站长助理。在消防一线的20多年里,他参加重大应急救援任务1000余次,自主研发5项装备专利并无偿提供给消防救援队伍使用,节约经费100余万元,被队友们称为“红门鲁班”“多面能手”。鲁文贵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消防忠诚卫士”等荣誉称号。
【点评】
“在一个地方工作,我热爱它,也要懂它”,这是鲁文贵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面对险情时冲锋在前,改进装备时研精覃思,鲁文贵用汗水与智慧为消防事业添砖加瓦,以火热青春谱写消防卫士的奉献之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刚进消防队时,鲁文贵的身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比其他战友差很多,第一次上火场时,连水枪都抱不住。从那时起,无论三九严寒还是烈日炎炎,鲁文贵都坚持每天加练。经过不懈努力,鲁文贵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彻底甩掉“后进生”的帽子,成长为中队骨干和业务尖子。20多年来,他累计营救疏散遇险群众1300多人,抢救疏散的各类物资价值上千万元。他曾深入火光冲天的仓库,凭借丰富的抢险救援经验,成功救出10余人;他曾只身进入山体滑坡后的废墟深处,用手刨、用指挖,在没有着力点、身体蜷曲的状态下救出被困群众;他还曾连续战斗24小时,为68名处理爆炸事故的指战员提供强有力的装备物资保障……战火海、排险情、救危难,鲁文贵在工作中赴汤蹈火、全力以赴,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用奋斗铸就了无悔的青春。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作训练之余,鲁文贵喜欢钻研装备,常说“装备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他利用休假时间自费到外地学习,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专业知识储备。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鲁文贵已帮助多个消防救援站开展装备巡检,将淘汰的器材构件重新组合、变废为宝。他还研发出便携式泡沫输转装置、不锈钢折叠运输车、半自动水带卷盘机等消防新装备。如今,这些装备有效提升了基层消防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一件件新发明,记录着鲁文贵“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也诠释着他对岗位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
从一名普通消防员成长为爱岗敬业的消防能手,从一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获得本科文凭的装备技师,鲁文贵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饮水思源,感慨“我是消防队伍培养起来的,如果没有消防队伍,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在工作中,鲁文贵重视传帮带,已培养出一批学习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装备技能人才。他还拒绝多家厂商购买装备专利的请求,将专利项目无偿提供给贵州消防队伍。身处“火焰蓝”队伍,鲁文贵在奉献中赢得了他人的敬意,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在烈火中淬炼,在危难中挺身,还有许许多多像鲁文贵一样的消防战士,在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奋斗。在民房火势将楼梯封堵的情况下,广西梧州消防救援支队的队员们勇敢冲入火场,连救5人;在洪水来袭时,山西平遥消防救援大队的队员们跳入冰冷的水中组成人墙,搬运沙袋封堵决口;在道路中断的情况下,四川雅安消防救援支队的队员们为了转移一名瘫痪老人,趴在地上,用身体搭出一条生命通道……哪里有灾害,哪里就有他们逆行出征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成为他们冲锋陷阵的前线。灾难无情,英雄无畏。钢铁之躯也是血肉之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消防工作,尊敬和关爱消防队员,就是对消防英雄最好的致敬。
奔走山乡 守护健康
【人物】80后村医张雪峰
【故事】张雪峰是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南城司乡的一名村医。他扎根山乡,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当村医的21年里,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对他而言是常态。奔走在太行山路上,张雪峰先后骑坏了7辆摩托车,行程80多万公里,年均穿破6双鞋。凭借扎实的医术和贴心的态度,他赢得了当地乡亲们的信任和赞誉。
【点评】
凌晨在零下12摄氏度的太行山深处摸黑穿行,晚上睡下后接到电话再爬起来上门送诊,双手被医疗器械磨出了厚厚的茧子……80后村医张雪峰扎根乡村21年,用心用情守护农村居民健康。
不怕苦、不怕累坚守这么多年,是因为有一颗真诚善良、懂得感恩的心。多年前,乡亲们一起凑钱,帮助张雪峰在石家庄一所卫校完成了学业。毕业后,19岁的张雪峰婉拒恩师挽留,毅然回乡当起了村医。天黑路滑,车翻进山沟,没耽误他雪夜出诊;身在700公里外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收到哮喘患者一通电话求助,他连夜驱车返回山村。“生病难受时不方便去卫生室拿药,小龙总是自己跑腿送上门,我们心里都过意不去”“有他在我们都很心安”……上点年纪的村民习惯叫张雪峰的乳名“小龙”。他的付出乡亲们看在眼里,大家也把他视作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