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浙江省嘉兴市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蜿蜒浩荡的长江水一路向东,在太湖附近抖落一身泥沙,沉积出一片平均海拔不到三米的大平原——杭嘉湖平原。嘉兴就在这片大平原的腹地。沃野千里的嘉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吴中过客莫思家,江南画船如屋里。”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过嘉兴》,描绘了嘉兴的繁荣景象。如今,嘉兴的富庶更胜往昔,城市与乡村无缝衔接,城市的高楼大厦与乡村的绿树农田自然过渡,城市边缘的公园绿地与乡村的田野相连,形成一片广袤的绿色生态带。在嘉兴这片热土上,城乡不再是割裂的两极,而是相互依存、共融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这里,正绘就一幅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
2004年的春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嘉兴专题调研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时,专程坐着101路公交车来到凤桥镇三星村。在嘉兴调研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就是这一句殷殷嘱托,吹响了嘉兴“城乡融合”的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重要论述,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嘉兴这座积淀深厚底蕴的历史之城大踏步走向城乡融合的和美之路,一幅绮丽的和美城乡图跃然眼前。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拆掉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墙”
城乡二元结构,一道世界级难题。如何解决,如何破题?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和依旧如故的“乡”,又该如何打通?城乡均衡协调发展首先是拆掉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墙”,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步入嘉兴市嘉善县缪家村,一排排现代化的楼房整齐划一、绿化美观整洁,配套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是嘉善县启动的农房改造集聚点,几年间,大云镇的农户实现了集中居住,宅基地被复垦整理,按一定比例用来建设社区和开发工商业。居民入住楼房后,户籍住址不变、户口簿不换,原有农村权益不受影响。居住地变社区后,农民便可就近就地享受各类优质公共服务。秀洲“蓝领公寓”、平湖“新乡邻公寓”盘活了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的利用。一子落而满盘活。如今嘉兴创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农户集中居住、农田连片耕作。在对全域土地整治中退出宅基地实施公寓房安置的本区户籍农村居民登记备案后,原有农村权益不受影响,分散的宅基地也化零为整,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土地要素供给,进城农民由此“带着承包地进城”。嘉兴坚持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城乡资源要素相互流通的政策体系,促进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农民有序进城,有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让人才到乡村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在嘉兴桐乡市崇福镇的农创园能够找到答案。政府通过提供现代化设施大棚等生产硬件,加速设施用地审批等政策性倾斜,配齐“农创大院”等生活硬件,还让创客享有租金优惠、贴息贷款等服务。徜徉在桐乡市崇福镇的农田里,连绵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崇福镇农创家园,许多大学生和新农人入驻创业,成为农创客。网络直播,物流搭桥,让新农人既能“进城”又能“返乡”。桐乡市崇福镇创新“搭建生产孵化平台”,通过技术赋能,走出一条“美丽生金”的创新发展新路。不止于此,嘉兴还聘请“乡村振兴规划师”,着力培养基层人才;成立“善农客”领创人才联盟,为农业农村发展输送优秀创业人才。
为了让城乡人才既能走出去,又能反哺农村,嘉兴以改革创新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口自由流动,构建完善新居民服务体系,有序放开落户条件,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同时,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类人才资源下沉,推动基层教育、文化、卫生、法律等公共服务人才下沉服务农村发展。引育壮大乡村产业人才,吸引致富带头人、工商业人才、返乡大学生、复转退军人等回乡创业任职。通过培育壮大乡村经营人才,配强乡村治理人才等措施,真正实现让人才留得住。从城乡一体化视角来看,嘉兴市城乡人才发展经历了农民市民化转移、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城市人才资源下沉、乡村人才振兴等嵌套迭代的发展过程。一项项政策畅通了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盘活城乡两端人才资源,形成人才共享机制。
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充分流动,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关键点。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才能有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只有以产业为基础,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差距大,基础性的原因在于产业发展差距大。产业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支撑,是城乡融合的重中之重。城乡融合给农业产业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是水蜜桃之乡,101路公交车就路过这里。盛夏时节,千亩桃园中一个个粉嫩圆润的水蜜桃甚是喜人。5300多亩桃园年产值1.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9万元,采取“保底收益+营业额分成”的合作方式,使村集体收益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搭乘的101路公交车如今已成为城乡牵手奔共富的“幸福班车”。在嘉兴像三星村这样的乡村还有很多,通过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实现产业互促、城乡互补。
智慧农业的兴起为嘉兴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平湖广陈镇大力发展农业开发区,扑面而来的是一派数字化、科技感十足的现代农业景象。建设共富工坊,“线上+线下”的共富菜园,采用先进技术,精准滴灌、养殖的“共富草莓园”,正在研发的草莓AI种植,实现草莓种植也能智慧化。
在嘉善县巧克力甜蜜小镇,整洁干净的巧克力生产线、充满奇幻的巧克力魔法学院、增加知识的可可森林,让人仿佛置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围绕“巧克力”主题延伸产业链,通过打造研学体验设施,实现旅游研学一站式服务。除了科技创新变为产业兴旺的“关键变量”,桐乡、嘉善两地还以乡村空间为载体,利用自然、历史、文化、产业资源,通过差异化定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品牌化经营之路。产业兴、百姓富,成为城乡产业发展的生动诠释。此外,嘉兴还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破解“重城轻乡”,坚持“城乡融合”,不是把乡变城,而是用足近城优势,盘活田园风光,重新发现乡村价值,成为创业热土。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引导,推动形成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嘉兴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质,就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协同产业发展新平台,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如今,嘉兴特色农业种植总面积已达10万亩,总产值近30亿元,累计集聚农业项目198个,涉农投资204.12亿元,创建省级特色小镇13个。创建市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11个。成功创建3A级景区村庄97个,全市省级电商专业村达242个,全市淘宝村达到238个、淘宝镇4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