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千百年来,建设美丽富饶乡村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夙愿。从《诗经》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礼记》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再到《桃花源记》描述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田园生活,均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对生产力发达、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是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加上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军阀混战,中国广大农民时常处于温饱不足的穷困状态。直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后,广大农民才翻身做主人,日子越过越好,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区域之间发展并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处于欠发达状态。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日渐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农村发展史上一个全新的开篇。2018年至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乡村振兴,目的就是为了在精准脱贫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从而彻底拔掉农村穷“根”,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初,党的二十大后首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键词仍然是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因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而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党建引领是根本。
定的社会环境。五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问题,农村党组织通过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变革产业结构,有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服务相对匮乏的实际困难。
二、现实困境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为新时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在具体措施上,通过构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提倡,为乡村振兴夯实了经济基础、提供了良好环境,但是一些深层次的短板还亟待补齐。
(一)产业短板。一是产业培育缺乏持续资金支持。近年来,由于州级财政专项投入少,县级财政投入不足,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多数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二是新型业态有同质倾向。如近年来,晴隆县休闲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民俗体验等新业态发展较快,但存在模式雷同等问题,缺乏彰显地域特色、人文特点的核心吸引力。三是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还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不够、带动能力较弱,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潜力发挥还不够。此外,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农业生产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融资准入门槛过高等问题也极大限制了产业发展。
(二)人才短板。有人才能发展,有人才能创造财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到城市工作和生活。许多人在见识过繁华且充满无限可能与机遇的大城市之后,选择留在城市打拼,很少有年轻人回乡创业。农村的发展力量被城市抽走,诸多乡村沦为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的空心村。农村少了年轻人,不仅缺少激情和活力,更缺少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当前乡村普遍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平均年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型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致使推动乡村发展的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人才支撑不足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短板。一是乡村文化建设整体滞后,缺乏长远规划,投入相对较少,忽略了文化元素的保护利用,很多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元素荡然无存。二是乡村农业人口流失严重,造成农村大量“三留”(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人员。这种人口的流动,使得农村人口结构改变,“三留”人员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难以承担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三是专业文化人才匮乏,基层难以招引人才,甚至原有的文化人才流失,经常发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文艺创作、文化管理等专业人才断档的情况。同时,乡村还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
(四)生态短板。一是法规政策体系仍不健全。我国生态环境法规政策立法理念多以城市管理为背景,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水土不服”,缺少“乡土味”。二是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不到位。由于农村污染源存在点多、面广、污染小的特点,治理成本高、监管力量不足,导致一些环境问题被长期搁置,突出表现在镇村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方面,设施投入仍显不足,正常运转难以保障,日常管理办法不多。三是乡村治理失序。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村规民约对村民的约束力越来越小,村民生态环境意识相对薄弱,还未形成规范的乡村环境治理秩序。
(五)组织短板。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党员老龄化严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桌椅凳子配套不足等情况突出;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参与率低等现象非常普遍。另外,一些基层党组织职能定位上泛行政化,活动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基层居民、基层组织的实际需要,造成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加之在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基层党组织老旧的领导方式也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六)制度短板。一是党建与乡村振兴融合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做的”与“想要的”不能完全统一,导致资源整合难、机制不顺畅,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选人用人导向不清,容易造成村干部动力不足。部分地方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对单位的评先评优并不是以党建的考核结果为依据,最终造成党组织书记对抓党建工作动力不足,这样易导致党建与乡村振兴长期“分头拉车”,难以形成合力。三是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一套制度体系没有及时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由于制度建设的空档期,过去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也没能继续得到贯彻执行。
三、思考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既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此项工程要求高、任务重,在实际工作中难题多、压力大,必须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稳扎稳打,绝不能避实就虚。要精准聚焦目标要求、准确把握形势特点、全面落实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
(一)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首要考量。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坚持产业延伸到哪里、人员聚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积极构建符合乡村定位、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体系,有效整合激活各类资源要素,让党员聚在产业里,群众富在产业中。二要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定位,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多功能农业,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三要创新利益联结形式,发展分工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民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主体,增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后劲。可以由村党组织牵头,依托村级自然资源,通过土地流转、短期租赁、有偿转让等形式,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四要建立激励惩戒制度,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村级班子和个人年度考核,与村干部报酬待遇挂钩,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严防村干部腐败造成村集体资产的浪费和流失,把村干部的权力紧紧地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使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阳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