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新形势下财政干部需要着重提升哪些能力、锤炼哪些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各级干部的成长,先后提出了六种思维能力、七种能力、八大本领,为干部提升能力、强化作风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财政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财政人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形成了具有鲜明财政特征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概括起来就是“政治坚定、依法规范、科学专业、民主协商、务实担当、廉洁高效”,这24个字是推动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具体工作中,我认为主要是提高四种能力、锤炼四种作风,与大家共勉。
四种能力主要是:
(一)提高政治统领、理论学习的能力。财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能力。当前,广大财政干部不断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两个确立”“两个维护”有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但是,有的财政干部政治意识还有所欠缺,站在财政的一亩三分地“埋头拉车”多、站在x委x政府的角度“抬头看路”少;有的财政干部就财政论财政多、跳出财政看财政少,算小账经济账多、算大账算政治账少。这些都是政治能力有待提升的表现。财政干部提高政治能力,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强化理论武装。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修课、必修课、终身课。
决一般问题、处理常规工作时得心应手,在非常时期解决非常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对财政部门自身业务信手捏来、游刃有余,对对口部门、监管企业的特点研究不透、一知半解。这些都是管财理财能力不高的具体体现。当前,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依法规范理念。要强化规矩意识、法治观念,自觉从法治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弄清楚法律依据是什么、法定程序是什么、法律责任是什么,时刻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在预算编制执行、资金分配管理、政策制定出台、财政监管监督等多方面,严格履行法定程序,做到依法办事;在部门或市县向我们提出资金申请,或者出台某项政策措施向我们征求意见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按程序办事。二是夯实财政专业基础。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全面系统学习现代预算管理、现代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债务管理、政府会计以及财政履行出资人职责等现代财政制度体系,中央推出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前因后果,以及具体到我x如何贯彻落实、x里如何具体操作,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退税减税是今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是稳经济一揽子措施中政策红利最大的一个,是费更大力气、争取其他任何政策都很难达到的效果。我们一定要把政策内涵、操作程序等都研究透彻,把退税资金分配、监督监管、政策宣传等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广大市场主体。三是拓宽金融管理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专业素养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的统一。在当前艰巨复杂的形势任务面前,单靠财政已经远远不够了,还要学习金融和企业管理知识,打通专业知识网络的所有“经脉”,尽量避免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短板。四是培养财政专业思维。我们有的干部缺乏战略眼光、宏观视野、全局观念和创新思维,对很多重大问题看不透、看不准、看不远,谋划发展囿于一时一地、制定规划限于一招一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化财政改革、制定财政政策、推进财政工作过程中,强化系统观念,做好顶层设计、长远考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才能够得法、得当、得力。
(三)提高勇于创新、善于改革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有的财政干部改革意识不强,不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市场的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有的财政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面对财政领域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仍习惯用老思维看待、老方法解决,存在路径依赖和思维惯性,不善于与实际工作结合,敢闯敢试、求新求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增强改革创新能力,主要把握一下几点。一是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近两年来,x委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并把“创新驱动”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思路之清晰、速度之快、作风之实、效果之好前所未有。财政部门也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先行先试、抢占先机,推动财政改革再上新高度。二是把握改革创新规律。要从理念、制度、机制、管理、技术等方方面面把握好财政工作的创新规律,才能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比如,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要彻底打破政策碎片、资金分散、资产闲置、资源浪费的老做法、老套路,收拢“拳头”,积极推进资金、资产、资源统筹整合,按照“调结构保战略”的原则,集中财力精准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形成改革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发展,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比如,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撬动社会资本、用好市场力量非常关键,我们要更多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把财政资源、金融资源、社会资源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放大财政杠杆效应,切实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甚至不花钱也能办成事。
(四)提高民主协商、服务群众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近年来,我们健全了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十三五”期间我x民生支出年均增长x%,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x%以上,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但是,有的干部对群众和部门反映强烈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琐碎事、棘手事、难缠事,听见了假装听不见、看见了装作看不见,导致小矛盾拖成大矛盾;有的干部不擅长做群众工作,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运用网络回应社会关切做得还很不够;有的干部服务意识不够强,主动与服务单位研究工作做得甚少,“冷硬横推”虽然少了,但“门好进、话好听、事不好办”问题依然存在。财政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必须树牢群众观念、站稳群众立场,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把握好财政干部是“来自人民”,提高服务意识。财政部门不是所谓的“东家”,财政干部也不是所谓的“官老爷”,我们是为党和人民掌管“钱袋子”,服务的是x委x政府各项中心工作,保障的是人民群众安危冷暖。大家要清楚,我们是为民理财,有些人称我们“财神爷”,有的同志还欣然受之,这其实是一种讽刺。要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接待群众来电、来访时,要热情答疑解惑、真心纾困帮扶,特别是关于教师工资、困难群众生活补贴等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一定要换位思考,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二是把握好财政工作是“为了人民”,强化财政保障。要把过紧日子思想深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惯性思维,进一步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x下来、腾出来的宝贵资金用于为民惠民,真正用政府的紧日子换人民群众的好日子。要聚焦重点民生实事,聚焦“一老一少一青壮”,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三是把握好财政工作要“依靠人民”,坚持民主协商。下决策、分资金、推改革时要与部门进行必要的沟通,不能“拍脑袋”“一言堂”“一锤定音”,要加强与部门的协商,努力在讲透政策、讲清原则的前提下,把该保障的保障到位。特别是在编制明年预算时,一定要听取部门意见建议,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