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澳和鸣奏华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琴澳一体化发展之路
南海之滨,濠江两岸,一边是澳门,一边是横琴。澳门回归以来,得益于“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幸福。然而澳门60余万人口挤在33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且经济对博彩业依赖较重,这已成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未来,澳门如何破局?答案,就在与澳门仅一水之隔、拥有广阔天地的横琴岛上。
“中央政府已决定同意开发横琴岛。”2009年1月10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澳门郑重宣布这一重大消息,横琴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从此,横琴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而是澳门拓展发展空间的新希望,承载着粤澳人民的新期待。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他先后4次亲临考察,对横琴发展寄予厚望,强调“建设横琴新区的初心就是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指导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及其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合作区建设步入快车道。如今,横琴岛正从边陲小岛蜕变为国际化新城区,不仅为澳门经济多元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为澳门居民打造了一个宜居宜业的“第二家园”。
破立并举,建立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体制
探索琴澳一体化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对粤澳两地的重大考验。从谁主导、谁管理,到人员配置、议事决策、监督评估,每一步都充满未知,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每一点进展都是首创,是立与破的深刻较量。这也是来到横琴听到最多的声音。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来到横琴时强调:“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先行先试,进一步扩大开放,勇于探索,勇于去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为粤港澳合作作出贡献。”
面对制度机制的空白与挑战,横琴选择迎难而上。从2009年最早的珠海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到2015年的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再到2021年9月《总体方案》公开发布,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开启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以下简称“四共”)新体制的实践探索。
一是粤澳双方联合组建合作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双主任制,由广东省省长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共同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委派一名常务副主任,其他副主任经双方协商确定。该机制确保了双方在决策层面的紧密合作与共同责任。二是设立执行委员会,作为管理委员会的日常运作机构,履行推广、招商、产业引导、土地开发及民生管理等职能。执行委员会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委派主要负责人,广东省与珠海市派员协助处理涉及本省事务。此外,在属地管理上,合作区上升为广东省管理,成立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派出机构,负责党的建设、国家安全、刑事司法、社会治安等工作。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重大改革。合作区执行委员会主任李伟农表示:“这种合作关系是一种创新,是前所未有的尝试。”
一个班子,两方人员、多种身份,如何实现快速磨合,考验双方智慧。合作区管委会首次会议便凸显了这一难题,尤其是双主任制的实施,在国内尚属首例,旨在促进科学高效决策的“四共”新体制在实践中也未及预期。比如,澳门没有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概念,决策往往采用合议制。而一部分事项审批链条冗长,决策效率不够高;机构间工作关系错综复杂,统筹协调存在难题。
循规为圆,依矩成方。合作区逐步认识到,“四共”的顺畅运行需依赖制度设计。秉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达成“粤澳共管、澳门主导”的共识,积极推进法治建设、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探索出聚焦于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及议事程序的内部工作框架。
建立放权赋能长效机制,最大限度用好赋予的改革发展自主权;制定出台管委会、执委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高频对接国家部委,加速《总体方案》的政策落地见效;设立粤澳合作决策咨询机构,加大外部决策咨询力度;优化决策流程,明确职责不明、协商不一致问题的解决途径……合作区“四共”的运行机制逐步盘活。特别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的出台,为合作区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而备受企业家赞誉的《降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企业综合成本的十条措施》,则以其详尽具体的方案内容,一改内地文件的框架式表述,成为这一效应的生动注脚。此外,除设立跨部门政策研究和规则衔接专责小组、搭建与澳门常态化沟通机制、年度事项清单制等特殊规定外,不得设置额外考核评比。建立收益共享机制,投资收益直接用于合作区建设,由管委会自主支配,辅以中央财政补助,为合作区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当前,合作区“四共”体制初露锋芒,“1+1>2”倍增效益已经显现。横琴正在开创一条“人无我有”的独特发展之路。
精准布局,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平台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横琴时强调:“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这一重要指示为横琴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合作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横琴发展基础、澳门产业优势、澳门社会期望等实际情况,按照“聚焦、务实、利长远”的原则,确定了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四大重点发展产业,与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高度协同。
栽好梧桐树,才有凤凰栖。近年来,合作区在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交通体系的同时,密集出台涵盖税收减免、高额奖励、租金优惠、融资支持等专项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提供150万元至800万元生活补贴,对参加特定大赛优胜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澳资研发企业年补贴可高达500万元,以“真金白银”激活发展动能。独特的区位优势及“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联动发展模式,吸引众多企业入驻。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作为首个重点打造的产业培育平台,因提供“拎包入驻”便利,成为澳门青年创新创业的热门首选。澳门大学集成电路专业博士陈天蓝便是这一创业生态的生动例证。他投身创业谷,用八年时间将公司从30平方米的小实验室发展成为拥有26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研发基地,员工规模从3人壮大至70余人。“这儿拥有更浓厚的创业氛围,充满了机遇”,陈天蓝说。
合作区将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置于首位,引领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布局建设关键科技基础设施,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加速创新要素汇聚。特别是吸引澳门四所高等院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驻,加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目前,合作区已建立包含30家国家级、省级科技平台的创新体系,孕育超万家科技型企业,近800家澳资科技型企业在此扎根,特别是在集成电路领域形成了设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2023年,横琴集成电路企业营收近29亿元,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粤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作为首个集成电路特色园区,发挥了关键作用,园内超80%企业受惠于“双十五”政策及促进集成电路产业专项发展措施,实现了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