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进展情况汇报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指导。市我区历来是苏北常住人口最多,区域面积、经济体量较大的区,虽先后历经七次区划调整,仍保持一定的地区规模。我区整体呈“C”字形环抱XX城区,周边多为城乡接合区域,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异,加之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员结构较为复杂,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风险隐患随之增加,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近年来,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主线,深化“六治六力”基层治理路径,完善“六维安泰”全时在线风险化解机制,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蝉联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
一、坚持政治引领,打造“一核多元”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格局
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内涵,是平安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
事创业10项措施,树立“干好有前途、退职有保障”的鲜明导向,引领能力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二、坚持综治联动,完善“和谐有序”基层社会治理架构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我区通过整合访调对接、诉调对接资源,加强矛盾问题源头预防、溯源治理,切实做好重点领域风险排查监测和防范化解,促进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响应。为全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构建形成了“六维安泰”风险化解机制,全力以赴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区“四套班子”坚持一岗多责,带头做好值班值守、安全检查,统筹抓好意识形态、房地产、金融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五项行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研究出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清单》,明确区领导、部门、属地责任,实现各类风险隐患第一时间发现处置,中央信联办交办重复访治理案件化解稳定率达98%以上。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调处。构建“全量掌控、全面化解、全时预警、全域预防”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建设区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形成以区社会治理中心为主阵地,融合区法院非诉讼纠纷解决分中心、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和区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的“一主两辅”格局;镇级层面在利国镇、XX街道试点实施“一站式”化解中心;村级层面先行在张集镇3个村、茅村镇2个村、利国镇1个村建立“一站式”化解工作站。三级平台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初信初访化解率90%,分别较上一年提高9.7%、12.8%。信访诉求第一时间化解。厚植为民情怀,实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工作制度,深入实施开门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定期回访,优化矛盾调处、矛盾化解、社会管控“三项机制”,注重源头治理和初信初访,实现信访诉求化解在小、处置在早。完善区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运行机制,高起点打造“e铜办”民意诉求快办工程,实现“4类诉求渠道,1个平台汇聚,1条总线交办,N家单位联办”的一体接入、统一受理,进一步畅通诉求渠道、提升办结效率,平台正式运转以来,及时办结率提高1.6个百分点、平均办理天数减少0.5天。整合资源,让群众不必多头跑。全口径整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110非警务警情、领导信箱、阳光信访等线上平台数据,将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等线下平台全部纳入化解中心,推行群众诉求“一窗反映、一门受理、一地综办”,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区,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联动调解,让复杂事项一次结。健全完善诉调相结合、诉讼和非诉讼相衔接、多种化解方式相贯通的协调联动体系,区级层面采取常驻、轮驻、邀驻方式配备化解队伍,镇级层面统筹派出法庭、派出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等机构力量,村级层面用好“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乡贤、“大老知”“三官一律”等资源,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等作用,实现矛盾问题不激化上行、复杂纠纷不蔓延升级。
三、坚持自治强基,整合基层社会治理要素资源
“枫桥经验”作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案例,其核心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我区一直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让人民群众成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受益者、最积极参与者和最终评判者,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用好各方力量,增强自治示范性。注重发挥广大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干实事,解难题,促和谐,成为村里日常管理的“贴心人”。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纽带作用,利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在组织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独特优势,有效拓宽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预防违法犯罪的制度化渠道,实现党建带群建、群建促社建。注重发挥“五社联动”专业作用,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搭建社会服务项目交易平台,实现公共服务精准化、多元化、订制化。开展协商议事,增强自治有序性。推进“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议事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镇(街道)和村(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全覆盖,同时深化建立“同您协商、领办实事”工作机制,破解民计民生难题,打造“解忧议事堂”、“商量书房”等特色品牌,组建750名信访红色代办员队伍,在代办处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实现全覆盖。凝聚网格资源,增强自治协同性。建立健全网格体系,引导群众参与治理,推进“网格+网络”、智慧社区、协商平台、小微权力监督等信息化建设。全区共划分综合网格1133个、专属网格212个,全部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城市综合网格154个,农村综合网格979个,网格居民微信群实现全覆盖。建立约3万个平安“微网格”,发动5万余名网格核心户常态化参与平安建设。招募平安志愿者7万名,占全区常住人口7%。除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领导信箱等收集公众意见,还开发了居民门户App,支持图片视频信息采集、情况处理、结果反馈,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四、坚持智治支撑,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增效
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枫桥经验”释放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我区在四年内,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重点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智治”带动社会治理水平整体跃升。实现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对社会数据“统采共用”,支撑数据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公用;加强数据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分类入库,构建“一人一档”“一企一档”。聚焦企业群众办事创业“堵点”“难点”,推动项目审批、人才服务等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线上线下并行服务,打造政务服务圈,推进“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统一监管、帮办服务”。推动审批服务下沉至末端,完善镇级为民服务中心、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实现一网统管。构建“王”字形综合指挥架构,以区镇两级综合指挥中心为主通道和主枢纽,两个“扁平化”的指挥系统,用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联结起来,贯通上下、联通左右。同时紧扣“平战兼顾、平急转换”,着力打造“一网统管”的大协同模式,上至区级机关,下至村组干部、网格员,形成社会治理人员之间的一张网。构建感知预警、实时响应工作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风险感知能力,依托信息化平台设置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群体的关键体征、科学阈值、应急预案等,建立“闻声而动、闻讯而动”的即时响应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