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树立正确政绩观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始终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些重要论述,解决了党员干部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根本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立身处世、干事创业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把“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作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总结推广的六条经验之一,鲜明提出“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是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对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具体部署。
政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广大人
取宠,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等问题。要清醒认识到,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涵养“把群众当亲人”的为民情怀,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出实招求实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做好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努力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始终奔着目标干。这个目标,就是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近年来,省委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有更方便更充分的就业、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通过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推动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促进各族群众从全面小康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新征程上,我们要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切身感受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代入角色、换位思考,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始终盯着问题干。这个问题,强调的是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回应群众诉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省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近年来,省委坚持以“小切口”改革服务大民生,比如总结推广孟连县“334”利益分配模式、永仁县“幸福里”就业服务平台、会泽县娜姑镇“三个组织起来”等做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就地就近就业;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行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水平;创新建立防汛“1262”预警叫应等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践证明,以“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通过解决一个问题继而解决一类问题,更容易推动工作、取得实效。我们要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到基层、到现场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基层的同志一道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发掘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同志们,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奋力书写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