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区坚持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以省级示范园“永河现代农业园”为核心,有序推进市级示范园“龙老复”、“唐桂”互联互通,串联桂花镇、老池乡等10个乡镇特色小园区,带动32个贫困村产业项目融合发展,着力搭建“3+10+32”全域园区化平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全域园区承载力,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平台
*全域园区总规划面积350平方公里,涉及农业人口26.99万人,紧扣全市现代农业园区总体布局,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坚持“镇园结合、产村一体”原则,打造农业全域园区化“升级版”。基本形成“村村入产业园、户户入专合社”的良好态势。一是全域规划再融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依托全市“农环线”建设,根据园区不同版块的产业条件和发展实际需求,统筹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旅游等建设规划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3+10+32”全域园区化都市农业发展体系。如位于河沙镇的“十里荷画”景区,充分利用当地农户莲藕种植传统,结合丘陵冲积沟地形的水资源优势,规划了省内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并按照依山就势、保留民俗文化特色的要求,配套了民俗山庄、望荷亭、五彩栈道等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基本建成了服务于遂宁市城区及成渝绵1小时经济圈的都市宴客厅。目前,已带动了周边3000多户农户融入乡村旅游产业,户均增收6000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全区已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打造“遂宁鲜*造”品牌,重振“中国白芷之乡”“*豆腐干”等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保生香”“惠丰牌”等扶贫乡土品牌和知名商标,已建设“十里荷画”“巴蜀红提园”“茶博园”等乡村旅游景点120个,*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亿元。三是大力拓展精深加工。鼓励种养龙头企业发展食品精深加工,发展高金食品、菌绿海鲜菇、可士可橙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14个,*年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值87亿元。*百绿盛三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台湾三生农业、福建中医药研究院合作,建立了国内唯一的牛樟系列产品生产线,实行就地精深加工。四是普及科技全面覆盖。目前已有66家农业企业实现各类农业科技应用全覆盖,其中10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42家企业与省农科院、*农大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菌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设立我省唯一的光学农业研究所,在真姬菇选育种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渝地区最大的海鲜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年产量达5000吨,占全省总量的60%。
三、激活改革创新源动力,深挖都市农业发展要素潜力
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村要素资源化率和配置效率。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七权同确”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三级交易、四级服务”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土坯房整治,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办理不动产登记证书10380个,不动产登记证明*个,完成产权交易60宗,流转土地25242.82亩。二是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财金互动”财政支农模式,设立*发展基金,募集资金30亿元,惠及全区农业企业30余家。推广完善“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模式,有效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天穗农业开发公司、天禄基金)作用,搭建财政资金和工商资本互动平台。*年以来,全区先后为10余家现代农业企业担保融资4000余万元,为80余家农业企业争取应急转贷2亿元。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监事会和理事会制度,培育一批农机、农技、市场信息等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支持光学农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深化股权量化改革试点,探索贫困户入股分红、倒包返租、转移就业等模式,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深化城市社区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扶贫活动,引导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和城市居民共同参与脱贫攻坚,让“我为扶贫做件事”成为*群众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