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建筑施工扬尘防治经验技术交流活动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积极推进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工作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从被动完成任务向主动积极作为转变。**属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是首都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市上下将扬尘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指挥调度,亲临一线督导检查;市生态委多次召开会议推动落实,扬尘专委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坚持督导帮扶,局内部建立县级干部包县帮扶工作机制,夯实了“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从单抓扬尘防治向推进绿色建造转变。将建筑施工扬尘防治纳入标准化工地考核,实现日常化、规范化、标准化。加大绿色建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推广力度,2023年创建省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29个,全省第3。积极推行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建筑施工扬尘产生。我市成功获批省级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获批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全市获批国家级装配式生产基地1个、省级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
黑榜”制度,对成效显著的优先纳入评优评先范围,对发现问题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采取通报批评、约谈企业负责人等措施,倒逼企业加强扬尘防控。信息化手段与网格化模式融合。高标准建设“**市建设工程智慧监管服务一体化平台”,设置了扬尘防治等18个功能模块,全市规模以上建筑及市政道路工地视频监控、扬尘监测全覆盖,市县主管部门全部进驻,企业项目全部上线,并与生态环境等部门实现数据实时互动共享。同时,利用平台实施智慧喷淋,实现了数据超标启动、达标停止、科学降尘。在中心城区搭建了以“颗粒物探测激光雷达”为核心的监管系统,24小时连续监管。建立驻点监督帮扶机制,开展常态化帮扶,今年已完成36次,发现整改问题160余项。项目化引领与全面化推广融合。积极创新应用扬尘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新措施,在具备条件的项目上开展试点,成熟一批,推广一批。比如,裸露土地覆盖方面,充分考量价格和效果,推行土工布代替密目网,成效明显;基坑开挖阶段,应用防尘天幕,在水幕单元之间设置喷淋降尘装置,实现“绿色封闭式”土方开挖;主体建设阶段,在塔吊大臂安装喷淋系统,在脚手架密目网外侧设置喷淋装置,实现高空360度大场景喷淋。
工作成效上实现“三个提升”。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6,改善幅度全省第2。今年以来,全市在建项目PM10日均值远低于国标二类区日均限值,截至7月底,全市优良天数比例56.1%,同比增长9.2%,优良天数110天,同比增长18天。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在建建筑工程项目全部实现智慧化监管,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化监管网格。优化问题发现、交办、整改、跟踪、销号流程,做到了数据智能分析、问题精准定位、任务闭环处置,实现了由“一条线”向“一张网”的全面转变。社会评价明显提升。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市民代表、媒体监督员等开展“工地开放日”活动,得到广泛好评。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对建筑工地围挡进行了升级,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今年以来,全市住建系统在各级媒体刊发报道扬尘防治工作300余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