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现场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要求,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要求,助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比翼双飞。近年来,**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目标,突出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将传统农业、乡村元素、文化资源等有机融合,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核心,有机协调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之间的联通,激活和丰富乡村产业新业态,打造以农业为龙头、三产有机融合的重点中心镇。
一、做优乡村产业集群,多链条构建新生产格局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和“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抓手,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以支柱型特色产业为引领,做优平台载体,发挥产业合力,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全产业链条。
深耕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践行大食物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坚持
延链补链工程,摸清小零件、小铸造、小加工、小服装等传统产业现状,厘清产业升级思路,鼓励企业向智改数转要效益,向专精特新求发展,年内重点推动传动件和消防器材两大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统筹规模企业培育,推动瑞格复材、新一机械、世方机械等5家企业升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激发人才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镇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富带富功能,依托“乡村振兴人才码头”,按照“组织搭台、能人领路、产业唱戏”的总体思路,打好“亲情、友情、乡情”三张牌。一方面,动态梳理排查本村在外能人。抓住在外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时机,通过村级党组织主动接洽,动员亲人、朋友参与联络,组织召开座谈会、茶话会等方式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和企业目录,引导在外企业家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组建“村企共建”党建联盟,探索“党建+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发挥中小企业园24家企业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回致富能人、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村集体收入实现连年快速增长,上半年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头图、新盘等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镇连续入选全国千强镇,实现了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和留给农民的目标。
增强小微创新能力,促进乡村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镇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抓好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深度应用。推行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提升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建设水平,积极融入全县一体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电商+直播+产品”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全镇农产品“触网上云”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农业科技创新助力**镇从农业大镇加快迈向农业强镇。
二、专注乡村自然属性,全域化激活新生态场景
推行绿色发展,促进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是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重要遵循。近年来,**镇结合乡村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改善等实际需求,加快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小海村先后获评省级绿美乡村和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耿冯村入选省级和美乡村创建名录。
分步推进综合整治,打造清洁乡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全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常态化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为主要内容的“四季”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推进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民生工程,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短板,高分创成国家卫生镇。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全域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做到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组建专门保洁队伍,村庄环境常态长效维护,垃圾收运一体化,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98%。全域推广运用“红绿榜+积分制”,实施“美丽庭院”行动计划,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美丽约定”红绿榜,实行积分兑换,通过正向激励和反面帮教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推动全镇呈现出一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精美画卷。
循序渐进系统建设,打造水绿乡村。加快推进农村“六水”共治,长效化、机制化推进河长制。灌河两违21条市级清单、61条县级清单全部完成并生态修复到位,15条骨干河道实现一河一册一档案。全镇域实施污水管网覆盖工程,镇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自来水管网全镇域改造到位,通榆河水源地达标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家家户户饮用上了清洁卫生且安全的地表水。引入社会企业资本,流转连盐铁路沿线土地2000余亩,栽植梨桃等果木十万株,形成了千亩连片的特色果林基地和7.08公里的绿色长廊,成为连盐铁路**段一道靓丽的景观。大力实施道路绿化提升和拓宽提质工程,产业大道、长安路等主次干道两侧绿化长廊、景观小品、停车位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更加齐全,对全镇26个村社的主干道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群众交通出行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打造和美村庄。注重挖掘并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和彰显乡村特有的农业景观、建筑风貌、乡土文化,建成投用**市民广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实施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示范性建设工程,提档升级14个农家书屋,打造集宣传教育、文化学习、娱乐健身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综合体,培育一批集田园风光、现代农业、乡愁记忆为一体的和美乡村,展现乡村振兴现实模样。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文明实践,组建腰鼓、花船、广场健身舞等18支队伍,组织“文化惠民村村行”“戏曲进乡村”“村晚”“三下乡”等活动,开展“治理高额彩礼减轻人情负担推进移风易俗”巡演,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持续开展最美**人评选,培树“**好人”“**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连云港市叶欣仁”等一批先进典型示范,营造积极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开放式打造新生活空间
**镇坚持融合发展,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编制完成《**镇总体发展规划2015—2030》《**镇镇区控制性详规》《**镇2018—2035年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施中长期计划》,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