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举事不私重在行。公私分明是做人的基本操守,是干事创业的必然要求。一事当前,是秉公心、守公道,还是谋私利、徇私情,是对一个人公私观的考验。《吕氏春秋》云:“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倘若眼中、耳里、心上充斥的全是“私”字,做事上必然为私所挟、为私所累。唯有把准公私是非界限,时时以公字为标尺,正言正行正心,方能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举事不私》)
【典故】出自战国秦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序意》,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
【释义】意思是,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使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就会使耳朵什么也听不见,带着私心去考虑问题,就会使心狂没有准则。
【赏析】古人讲,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西汉大臣张安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张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从此与之绝交。南宋《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从古至今,能否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都是彰显为官做人是否过硬的衡量标准。毛泽东同志经常拿“公与私”的标尺衡量自我,曾为自己定下“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周恩来同志以国事为重,在准备做手术前的20天里,先后会见了新加坡、摩洛哥等5国政要或代表团,同时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陶铸同志在遭受迫害时曾给自己妻子曾志写了一首诗:“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公者千古,私者一时”。新时代党员干部更应有为民做事的价值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追求,不但严格律己,更要公心用权,一心为民,在践行党的宗旨中彰显共产党员当有的本色。
【用法】适用于党课报告、党性修养类讲话,侧重强调公道正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始终做到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