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2024年上半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集团党委人才强企战略,着眼以典型引领激发人才创新动能,实施以“优选”为依托、以“培育”为途径、以“推介”为基调的闭环式培养选树模式,逐渐打造出以优秀高技能人才为引领的典型模范集群,形成了强有力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企业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突出“优选”,巩固人才发掘“基础盘”
注重典型选树与人才挖掘有机结合,创新“典型人才一线优选机制”,做到立体式布网、全方位筛选、精准化考察,为人才的选拔和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多措并举“找”典型。公司秉承“抓典型、育人才”的优良传统,从公司党委到各级组织、从政工系统到生产部门,高度重视抓典型,多年来固化形成了“以典型推动工作,靠业绩成就人才”的工作思路。一是各级联动筛典型。公司领导通过调研发现“好苗子”,就及时通报相关部门,督促深入了解、跟进挖掘。生产部门在现场施工中发现好经验好做法,会及时与政工部门沟通,一起悟思路、定调子,抓推广。政工部门人员坚持“一个兜里装着材料,一个兜里装着典型”,把跑基层的过程作为发现典型的过程;坚持每年一次主题活动推进会或政工会,集中选树宣传一批典型。二是营造氛围找典型。推动构建全面覆盖、分
在把现有典型推向新层次的同时,注重以岗位需求、个人成长需求为导向,抓住典型的特质和经验,深化提素赋能,使培养更具针对性、规范性,加速典型成才步伐。
(一)从细处着手,明确培育方向。公司注重发掘每名典型的闪光点和过人之处,通过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分系统、分专业、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品格特质,精准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培养计划,涵盖培养方式、培养任务、培养目标等。与此同时,成立由支部书记、班站长、技术骨干、“师傅”等组成的“培育跟踪小组”,本着在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指导、生活上多照顾的原则,通过多观察、多倾听、多交流,及时发现培养对象在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诉求,开展针对性帮扶指导,调整培养策略和方向。
(二)向实处发力,提升培育质效。一方面,公司以当前改革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中心工作任务,在典型培养过程中,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育人导向,着重提供实习实训、项目参与、行业交流等实践锻炼机会,以“项目+人才+团队”方式,引导各业务领域典型跨专业流动,推进科研所与基层生产单位的典型双向交流,选拔优秀专业技术类典型参与到新能源等新兴重点项目中,做到在关键时刻考察,在重点工作中识别。另一方面,以提高典型人才综合素质为目的,创新实施“一考一评一表单”运行机制。“一考”就是通过基层班站定期考,三级单位季度抽考、年度全覆盖汇考检验培育成效;“一评”就是对培育学习进行个人自评、员工互评、名师点评,查找问题短板、互促改进提升;“一表单”就是对每次培训列时间、列地点、列项目,做到培训有留痕、考核有依据。
三、突出“推介”,打造人才强企“生力军”
通过大力推介先进典型,使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大家学有目标、干有榜样,激发广大员工成长成才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实现由典型个体向人才群体的升级跨越。
(一)深化推广,提高典型引领力。一方面,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应用,利用公司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推出《老传统·辛故事》栏目,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让典型故事更加生动直观,让典型的引领方向正当其时、典型的引领力效应倍增,推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抓住全国劳动模范典型事迹,不间断利用各种时机宣传推广。在先进典型的激励感召下,公司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建成一线技师梯队,并以“创新团队+课题攻关”模式搞发明、抓创效,先后有11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7项QC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帮带,释放全员创造力。一是压实“师带徒”制度。定期开展向先进典型拜师活动,签订师带徒协议,建立师带徒档案,以文件形式明确要求技师、高级技师层面的典型模范,每年分别负责两名以上高级工、技师的培养任务,并将此作为典型选树提档升级的必要条件,提高典型人才带徒的主动性。目前,全公司师带徒结对已达367对。二是完善“师带徒”考核办法。根据师徒协议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按年度和任期进行考核,并对优秀师徒进行表彰奖励。师带徒培训在高技能岗位考核、技能认定、荣誉评选中均予以认可,量化赋分,激发典型人才传授技艺的积极性,对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下一步,公司将持续贯彻落实集团党委人才强企战略,充分利用“大国工匠”等典型资源,积极推进“传帮带”工作,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