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亲临甘肃考察都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今年9月考察甘肃时强调要以更大勇气和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高举改革旗帜、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信心、勇担改革使命,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甘肃落实落地,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增强改革意识,创新发展观念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增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改革意识,以观念“破冰”带动改革“破局”。
保持强烈的追赶意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发展一度走在全国前列。改革开放后,甘肃逐步从领跑、并跑变为跟跑,同全国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我加压、跳起摸高,追赶进位、勇于超越,敢于跟快的比、同强的争、与好的赛,对内比担当、比能力、比业绩,对外比增长、比质效、比进位,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保持强烈的机遇意识。实践证明,只要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发展就会提速,就能乘势而上。当前,甘肃面临的机遇多重叠加,既有战略机遇又有市场机遇,既有政策机遇又有产业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坚决冲破观念障碍,提高把握机遇、利用机遇的能力,在拥抱机遇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保持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中,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运用市场机制抓发展是未来所向。要强化市场观念、开放观念、创新观念,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善于运用市场规律、市场办法抓经济,在引进增量、激活存量、汇聚能量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保持强烈的法治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的关键是转变人的思想观念,作出决策自觉以法律为依据,推进工作自觉以法律为准绳。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动发展的能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职,严格落实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扎实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发扬改革精神,优化体制机制
大力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下功夫解决结构性矛盾。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高效运行“一键报贫”系统,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公共服务上的普惠。完善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鼓励市州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设施联通、政策相通、市场互通、产业融通,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完善支持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技术攻关,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下功夫解决机制性障碍。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方式,以市场化机制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自然科学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入推行“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空间优化、资源整合、产业调整,建立与开发区管理机制、隶属关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机制,有效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水资源费改税,深入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行动,强化水资源供、用、耗、排全过程监管,加强用水定额执行、应用、评估和检查,完善阶梯水价制度,提升全民节水意识,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下功夫解决瓶颈性制约。深入实施人才赋能工程,制定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完善综合性柔性引才政策,改进东西部协作对口引才模式,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设立一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细分领域的特色专营机构,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制定吸引风投、创投等基金入甘激励办法,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推进企业挂牌上市“玉如意计划”,加大“险资入甘”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地方金融监管网格,以高水平金融供给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建立有利于新能源消纳的市场化电价机制,创新绿电就地消纳机制,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消纳利用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下功夫解决长期性问题。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健全综合交通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打好绿色转型、生态修复、治水兴水等七大标志性战役,健全和落实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机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荒漠化综合防治机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力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切实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大自然灾害预防和治理力度,完善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的灾害预防指挥体系,常态化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体系,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创新互助养老、医养结合模式,深入实施“银龄行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提升改革能力,加快产业转型
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