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会上的发言汇编(4篇)
目录
1.把握乡村建设“三个度”凝心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
2.聚力“三型”党支部建设 推动农村党建提质升级 5
3.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 8
4.筑牢“形实魂”走出乡村振兴的“四更路径” 11
保障。
二、以村庄发展为“主线”,提升村庄造血的力度。在稳步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积极统筹资源,坚定不移探索农文旅发展路径。一是因地制宜完成村庄规划。立足江边乡白查村自身资源,协调完成《白查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村庄规划(2021-2035)》,为探索“景区申遗+特色民宿+乡村旅游”的和美乡村发展模式提供了发展依据。二是持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方面,以“四个一批”资产盘活为契机,将村集体原有的猪舍承包给第三方经营产业,实现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另一方面,依托黎族船型屋和江边乡白查村游客服务中心等资源,与市乡投公司合作经营,带动村集体增加收入,合作经营前三年可获得30万元分红收入。此外,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实施三角梅育苗,2023年以“订单式经济”落实订单100万元,有效提升群众收入。三是持续完善设施建设。投入80万元修建生产道路,推动江边乡白查村农业发展。新增新能源充电桩等相关设施,不断完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入930万建设江边乡白查村文旅融合黎乡宿,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三、以群众自治为“根基”,增加基层治理的温度。人民群众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实现群众自治是村庄基层治理的本质要求,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确保村庄发展常态长效。一是引导群众当好基层自治的“践行者”。充分用好“积分制”管理机制,按季度开展“积分制”兑换,组织“明白人”“热心人”等参与积分评定,让群众说得上话、做得了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推进基层自治、德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引导群众当好环境卫生的“守护者”。为提升村庄面貌和人居环境,引导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自发提升庭院卫生程度,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卫生,投入资金530余万元,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引导村民参与改造庭院、美化墙体、绿化环境,奠定和美乡村的基本环境。三是引导群众当好传统文化的“推行者”。创造性开展船型屋志愿服务活动,明确守护老屋的“主体人”,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到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和非遗传承保护中,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活动11期,参与志愿者达280余人次。此外,加强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的培养,确保非遗文化的传承不断层,2023年新增船型屋营造技艺市级传承人14名、国家级传承人1名。
聚力“三型”党支部建设 推动农村党建提质升级
近年来,凤停村党支部围绕“一年打基础,一年争优先”的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以打造“模范型”“服务型”“实干型”党支部为抓手,不断推动党建工作水平迈上新台阶,有效推动支部“星级”称号从无到“四星”,再到“五星”的提质升级。
一、抓制度,夯基础,打造“模范型”党支部。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将主题教育与支部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拓展实践锤炼,持续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和战斗力。一是加强党内制度落实。严格按照“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要求开展组织生活,让支部操之有标准、行之有规范。2023年以来,召开党员大会9次,支部书记上党课5次,组织集中学习15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7次。二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实行“四类人员”分类教育管理,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利用党员微信群、凤停村美篇号转载学习资料,定期组织党员观看远程教育、参加集中培训等,分批分次对“四类人员”进行普遍轮训。2023年以来,举办主题培训班5期,教育培训200余人次。三是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进行反复“过筛”,从源头上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将实践锻炼作为培养教育的重要途径,结合“我为自贸港建新功”“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组织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以来,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
二、重服务,优治理,打造“服务型”党支部。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将阵地建设与推动支部工作向下延伸相结合,让组织阵地成为为民服务、基层善治的服务区。一是推动阵地建设标准化。多方争取资金9万余元用于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升级,设置党建活动室、矛盾调解室、村民活动室、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完成宣传栏、标识牌、制度墙等升级改造20余处。二是推行“凉亭议事”模式。利用一座凉亭、一张长桌、几张长凳,将议事场所从室内会议室转到了室外议事亭,召集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等人员,围绕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等主题,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截至目前,依托“凉亭议事”模式,转化议事协商成果9项。三是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以积分制贯穿乡村治理全环节,把红白喜事简办、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考核,对村民的日常行为和参与村级事务进行量化评比,并通过张贴红黑榜、积分兑换礼品等方式激发村民积极性。截止目前,已举办兑换活动5场次。
三、破难题,促发展,打造“实干型”党支部。紧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目标,以农旅融合为方向,利用环岛旅游公路途经的230亩闲置土地资源发展集体产业,力求破解集体产业空白的难题。一是发展“香椰产业”。将产业谋划建设与环岛旅游公路景观提升工作深度融合,组织村干部、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到文昌、琼海等市县学习借鉴产业发展经验。在充分调研闲置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壤构成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后,因地制宜打造香水椰子种植基地,种植香椰4000余株,并带动脱贫户、监测户等务工400余人次,多渠道增加村民务工收入。二是发展“林下经济”。创新发展“林+粮”产业模式,解决椰子产生效益周期长的问题,把红薯作为椰子的补充产业,采用套种方式在香椰基地种植约150亩的高系红薯。今年3月。红薯上市,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1万元。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林+药”的发展模式,计划套种长春花等草本植物,持续提升香椰基地的整体效益。
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通天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综合治理新途径,走出基层治理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一、建强基层治理“三支队伍”,在骨干培养上“发力”。一是建强党员队伍。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通过理论武装强党性,学习培训提素质。按照把好第一关口、注重质量的原则,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培养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党员队伍,2021年以来,共发展党员3名。二是建强“两委”队伍。每年对村“两委”干部开展学习培训,充分利用市、镇等上级组织的学习交流机会,分批次安排“两委”干部参加轮训,不断拓展视野、强化素质,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不断为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蓄好“源头活水”。截止目前,上通天村已培养储备后备干部6名。三是建强“网格”队伍。结合上通天村工作实际,向上级建议优化调整网格工作力量,定期组织开展专职网格员岗位培训、日常教育培训、应急技能培训考核等,分级分类开展多层次、常态化、有针对性的培训,着力提高网格员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