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场会上的典型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已经变动的农村社会结构出发,持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工作思路,实现农业农村领域快速发展、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一、坚持党建统领,重构新型组织机制
**市根据农村跨村域、跨产业、跨领域形成的各类组织和劳动力组合的新特点,打破就农村抓农村、就村庄抓村庄的惯性思维,探索重构农村基层新型组织机制、领导机制、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抓整合,成立新村党委。以党支部为核心,从改变原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入手,把全市861个行政村优化调整为111个新村,村均人口规模从500人左右增加到约4000人,每个新村设置新村党委,新村党委党员平均数量从30名增加到200名以上。
抓扩面,设置各类党支部。在设置新村党委的基础上,打破壁垒,因地制宜设置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专业型党支部和网格党支部699个,精准设置网格党员中心户,构建“镇党委―新村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推动党组织触角向乡村治理、
市场。村级强村共富公司通过承接镇村物业管理、道路绿化等形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此增加村集体收入55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
抓分配,强化村级利益联结。通过“保底+分红”等方式,强村共富公司将收益重点用于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村级公益设施管理维护,并加大群众福利待遇发放、帮扶困难户等资金投入力度,让低收入群众享受强村共富公司发展红利。
三、坚持治理融合,实现乡村高效运转
**市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制度约束,借助外部力量壮大治理人才队伍,逐步构建起“以自治为基增活力、以法治为本强保障、以德治为先扬正气”的融合治理、共治共享治理体系。
紧抓关键,充分发挥党员带动作用。高标准推进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将全市党员精准划分为发展类、关爱类、治理类、在岗类、英才类、流动类、问题类7种类别,分类教育管理党员,有效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放场景,壮大队伍提升治理水平。面向全国开放村庄场景,招募“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400余人,“最美乡村设计师”1500余名,利用他们见识广、思路宽、专业强的优势,推动广泛参与村庄产业发展和规划建设,帮助村庄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培树区域品牌、开展品牌营销、提供法律援助等,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完善制度,更好统筹基层组织职能。出台加强新村党委建设的意见,建立“两清单一流程”运行办法,创新党员议事代表制度,健全村级重大事项“五议一审两公开”议事决策制度,强化自治基础。实行“党员中心户+网格”工作机制,整合综治协管员、安监员等“十大员”岗位资源,划分805个网格,配备805名网格员,推动党建网格、治理网格和服务网格“三网融合”。全方位倡导“德者有得”理念,创建道德积分制度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明确67项道德积分加减赋分标准,群众可以通过获得的道德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免费体检等相应服务,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四、坚持服务融合,提升群众生活水平
**市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整合条块分散的服务资源,紧紧围绕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推动乡村公共服务由“低效粗放”向“精准配置”转变。
权限下放,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在实现新村党委与党群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基础上,将市直部门17项管理权限下放镇(街道),建立新村农技咨询、医疗咨询、法律援助、党群综合服务等信息平台,推动75项镇(街道)管理的公共服务事项下沉村庄一线,实现帮办代办、一站服务。
整合共享,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建立市镇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办实事机制,构建跨层次联动、跨部门协同、跨事权集成的共建共享服务体系,解决各类问题8965个。建设网格党群服务站861个,搭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打造政治引领、服务融合、凝聚人心的综合阵地。依托各类型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和服务实体,采取有偿、低偿的市场化方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以政府“小资金”撬动社会“大服务”。
科技赋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效性。建设打造集议事协调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市级智能化平台,提升基层服务信息化、精准化水平。目前,已流转办理各类事项107万余件,办结率达99.8%。搭建“爱**”党建引领诉求解决平台,建立闭环运行机制,共受理群众诉求3.4万余件,办结率99.34%,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以上发言,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