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2024年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体现,只有把县域经济这个基本面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才有底气和支撑。近年来,**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盯紧盯牢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科学研判宏观形势,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充分结合县情特点,不断加强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内外兼修、多元共生、符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内资和产业项目投资等多项指标排名全省前列。
一、聚焦晋位赶超,拼出发展凝聚力
人心齐、泰山移。经济发展不仅是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追求,只有握指成拳、合力攻坚,才能凝聚起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县牢固树立拼经济没有局外人、促增长没有旁观者的意识,层层压实责任。一是以高位统筹强化执行落实。始终坚持向全国百强县对标看齐,把县域经济纳入全县重点突破性工作首位。成立工作专班和业务指导小组,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每月对账单、季度评先优、全年大比武”工作模式,用好“四个体系”闭环工作落实机
系和**市实施“千百十”产业量级提升工程要求,高点布局“1+3+N”产业版图,重点打造精细化工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辐射带动面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注入强大动能。二是抓好提量升级。聚焦重点产业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以**迪诺医药有限公司、**省恒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打造百亿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链主,建设玉米、大豆、紫苏等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条;以**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华润新能源(**县)有限公司等企业为牵动,加快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复制推广赢创商贸、国康真选等总部经济项目发展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产品创新;建设多应用场景数字大厦,谋划引进智慧农业、数字金融和新零售等项目,抢跑数字经济新赛道。三是促进融合发展。全面释放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效应,加快推动“文旅+赛事+冰雪经济+创意设计”深度融合。举办紫苏文化节、映山红音乐节、向阳湖开湖节等大型节会活动炒热节会经济,承办“体总杯”中国城市排球联赛、**省青少年U系列冰球竞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激活赛事经济,用好百年森林蒸汽小火车、向阳湖风景区等旅游资源,打造“周末**”特色文旅新名片,不断激发城市新活力、点燃发展新引擎。
三、聚焦工业振兴,拼出发展支撑力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决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根本所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路在工业,突破也在工业。**县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工业扛大旗、挑大梁的发展导向。一是向培新育强要潜力。坚持存量挖潜、增量提升和数字赋能,多措并举推动工业经济向好发展。加强**鸿展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易普优能热力有限公司等49家规上企业运行监测,全力打造工业企业“第一梯队”;加快**县绿维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县清源供水有限公司等6家临规企业“升规入统”,不断扩大工业总量规模;支持**德盛粮食深加工有限公司、**华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进行数字化车间建设,其中3家企业数字化车间获评**省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1家企业入选**省中小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企业,切实以企业高效转型推动产业全面升级。二是向科技创新要动力。持续稳固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地位,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全县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数量均居**市首位。积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借智借力,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学等院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全省唯一紫苏专品种检验检测中心等科创平台14个,联合开展试验课题30余项,切实以科技创新不断催生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向政策要素要推力。坚持以要素保障助推工业振兴,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整体运行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银行行长进企业”等活动,建立完善包联包保、工业企业“白名单”、服务企业“六必访”等工作制度,出台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办法。2022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落实奖补资金6800万元,发放贷款近20亿元,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四是向园区平台要引力。围绕构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运行有序的经济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园区平台承载功能。紧密依托省级经开区平台优势,高标准打造第一批省级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总部经济产业园、呼叫产业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等特色园区,加快推动要素集约、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切实做强工业“主战场”,挺起经济“硬脊梁”,园区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
四、聚焦项目攻坚,拼出发展源动力
项目是根,根深才能叶茂;项目是纲,纲举才能目张。要想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项目必须是“头版头条”。**县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切口和城市建设的希望。一是抓招商增动能。坚持以“无中生有”的勇气和只争朝夕的劲头抓招商,动态更新产业图谱、企业名录和项目储备库,注重招大引强、招链引群、招特引新,突出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以商招商,实行“政府+企业+乡贤+行长”模式扩大主力阵营,举办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大连站等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延长招商半径。成功引进龙源2.4万吨甲基亚膦酸二乙酯、广东一家人4.5万吨大豆蛋白粉等优质项目,特别是宁波永灵航空高分子新材料项目从对接洽谈到达成意向仅用半天时间,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引擎。二是抓争取强支持。动态谋划一批与经济同步、政策合拍、发展契合的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建立重点攻坚项目清单,不断提升项目储备规模、层次和水平。敏锐捕捉上级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加大沟通衔接和对上争取力度,获批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鹤大辅线、同汪公路等重点项目,迪诺医药中间体、万嘉安格斯高端肉牛等项目成功列入上位规划之中。三是抓项目扩投资。强势开展项目建设“四季会战”,采取“一项目一专班”“一企业一专员”“交办事项微信群内销号”全周期服务模式,从项目洽谈、签约到建设运营全流程跟踪服务,从县级领导、职能部门到驻企专员有事即办、无事不扰,全力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2022年以来新签约项目62个,签约额212亿元,实现开复工项目216个,纳入省市级重点项目130个,切实形成储备一批、招引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五、聚焦环境赋能,拼出发展竞争力
区域发展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指标的差距,实际上也是营商环境的差距,哪里的营商环境好,资源要素自然扎堆,吸引投资必然有力。**县坚持以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为目标,把最优环境作为最靓品牌。一是极速审批。坚持快审快批快落地,充分发挥全省第一家县级行政审批局“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优势,探索实施免照办、视频办、高频涉企“一件事”等创新举措,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压缩至30天,“一业一证”“四十五证合一”等改革做法入选省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宏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加工500吨大豆(米糠)双生产线建设项目,从土地出让到施工许可全流程审批仅用时55个工作日,持续刷新“**速度”。二是倾力护航。坚持以万全准备抓招商、上项目,实施县政务服务中心全面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完善惠企“头等舱”、智慧办税大厅、一站式审批大厅等服务平台,畅通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发放“办企兴业大礼包”。谷实集团30万只湖羊全产业链、供销粮油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华润电力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连续两年冬季施工不停歇,不断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助力企业拔节生长。三是携手共赢。大力倡导“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体现城市形象”的亲商安商新风尚,高标准举办“企业家日”活动,常态化开展“政企畅聊早餐会”“走千企访万户”等活动,为企业发展纾难解困,让企业融入城市发展,推动企业家从“投资合伙人”成为“**代言人”,在更大范围传播口碑、拓展人脉、嫁接资源,加快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聚集一群”叠加效应。2022年以来通过增资扩产、以商招商引进项目20个,累计签约额62亿元,全面积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势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