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读后感材料汇编(2篇)
目录
1.沿着总书记的青年足迹砥砺前行 2
2.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5
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年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时代教育意义,我们只有扎根基层、深入基层,经受住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历练,在群众中吸取最有成长基因的营养,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般的成长。这也就是党中央培养领导干部时提倡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道理所在。
这是饱含着鱼水情深的群众路线。陕北七年,习近平与村民们一起住着土窑洞、吃着窝窝头、干着体力活,带领大家打深井、修水渠、建沼气,形成了他与老百姓之间水乳交融、难以割舍的鱼水之情。他被另一个公社书记看中,但梁家河的村民舍不得他,他所在的公社书记不愿意放他。他要到清华大学上学了,全体村民一大早自发地、静静地站在他的门外为他送行,十几个老乡还一直把他送到县城,在拍下集体照后恋恋不舍地送别了心目中的“主心骨”。梁家河的村民舍不得他走,但更舍不得他一直待在山沟沟里耽搁前程。每一次读到这些情节,我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水乳融、鱼水情!就像总书记后来说:“我的人走了,但却把心留在了这里。”之后,习近平在每一个领导岗位上,都心系农村、心系基层、心系农民群众。总书记的群众观念、群众路线,也是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需要切实践行的重要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想想群众的疾苦,多干些群众所需的工作,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支持。
他是引领我们持续前行的旗帜。陕北七年,他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8次递交入团申请、10次递交入党申请,坚持不懈,最终入党,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绝对忠诚。陕北七年,他有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习近平利用农耕休息及饭后、睡前拼命读书,读哲学、文学书籍,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依靠学习才能走向未来,博览群书,联系实际,才能胸有丘壑,干成大事。陕北七年,他有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他敢于担当,冲在前头,打井时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水坑里;建沼气池,他到xx现场参观学习,不厌其烦地学习请教,不辞辛劳地在梁家河建设沼气池,办成了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已然为青年、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旗帜。举旗定向,我们应当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思想教材、行动标杆、案头宝典,认真学习,时刻领悟,认真践行,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奋斗足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优秀的书籍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每一次阅读总会开启一段精彩无比的探宝之旅,让人回味无尽,受益无穷。有这么一本书,它陪伴我走过了5个年头,它就像苍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指引我走过入党、择业、工作等人生的十字路口,让我的青春不再迷茫,它就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初读,信其道
2018年,我正在新疆读大学,眼见新一批的党员发展对象名单中并没有我的名字,我感到沮丧极了,一时间钻了牛角尖,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一下子松懈下来。
我的大学班主任xx老师敏锐察觉到我的变化,看着我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毫不客气地说道:“你入党申请书上不是清清楚楚写着‘请组织考验我’吗?小小年纪,一遇挫折便垂头丧气,日后怎成大器?我推荐你看一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党经历。”
我羞愧难当,便火急火燎蹬着自行车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买回书后,我迫不及待捧着阅读起来,合上书本的时候已到晚上11点。闭上眼睛,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到达了那片贫瘠又充实的黄土地。我似乎看到那个从北京来的知青,已经褪去眉间的稚气,他白天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脏活累活都默默无声地干,从不抱怨,从不“撒尖儿”。到了晚上,他回到窑洞,借着一灯如豆,一遍又一遍工工整整地写着入党申请书。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他都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如磐!
我犹如大梦初醒,忽然有些庆幸,入党不是过家家,而是一份庄严神圣的誓言,若是初心不纯洁、信念不坚定,又怎么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呢?这个入党路上的“小插曲”让我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我获得了一份无比宝贵的“人生指引”。自此,我认真学习、积极进取、迎接考验,并于2019年考上了研究生,2020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再读,奉其教
2021年,我即将研究生毕业,此刻我又面临着人生中的重大抉择——就业。当我的研究生同学们一场又一场地参加招聘会,一批又一批地落实工作岗位时,我已经拒绝了xx多所学校的入场券。有同学以为我是眼光高,“拣尽寒枝不肯栖”,殊不知我的内心正在天人交战,是留在成都、重庆,还是返回家乡?
我的家乡在xx镇,这里位于xx三省交界处,历来都是山多地少、吃水困难、交通不便,百姓生活贫困,是典型的山沟沟。我的家庭并不富裕,祖辈务农为生,偶尔再打打零工、做做小生意,但是我的父母却极其重视教育,始终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父亲经常跟我说:“山沟沟里可以飞出金凤凰,只要你肯上进,砸锅卖铁也供你上学。”于是,我10余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飞出山沟沟。而今,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就在眼前,正该是抓住机会、一飞而上,我到底还在犹豫什么呢?
因为我看到了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山沟沟正逐渐富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了;因为我听到了“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她在我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回乡的种子。而让我下定决心的还是我再次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中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博大的胸怀、坚韧的意志和浓厚的人民情怀。在气候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扎根就是7年,在这7年的青春岁月里,他了解了人民实际的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为他提出“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为新时代发生山川巨变埋下了伏笔。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而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青年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21年7月,我放弃了飞出山沟沟的梦想,返乡就业成为了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三读,效其行
初任村主任助理时,我跟村干部一起入户走访,村民对我都很客气,但也仅限于客气,始终感觉不是太亲近。一问原因,乡亲们说:“那个大学生戴个眼镜斯斯文文的,说一口普通话文绉绉的,我们也不知道聊点啥。”
我恍然大悟,虽然我是土生土长的谭山人,但一直在外求学,根儿扎得还不够深,与乡亲的血肉联系还不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