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四角坪遗址:国家祭祀制度的肇启场所
礼县四角坪遗址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县城东北2.5千米处的四格子山顶部,海拔1867米。山顶外围依山势建有围墙,由于山体滑坡及水土流失,现仅存西墙与南墙地表可见,其余均遭破坏。山顶遗址为由多座夯土建筑组成的建筑基址群,中心为面积约900多平方米的方形建筑基址,四周为相互对称的附属建筑。遗址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建筑形制规整、错落有序,是首次发现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
从整体规划和设计来看,四角坪遗址是以中心夯土台为核心,周边长方形、曲尺形建筑为附属,整体呈中心对称的建筑格局。其主体建筑主要是由中心夯土台基及其四边对应的长方形附属建筑以及其四角分布的曲尺形附属建筑构成。遗址的核心区是位于遗址中部的大型方形夯土台。其平面呈方形,边长27.8米,在土台四边各夯筑有两组台阶,每个台阶两侧有素面贴砖包裹。台基边缘外1.8米处发现宽约1米的以鹅卵石铺就的散水,围绕整个中心夯土台。中心夯土台四周紧靠台缘处现存30多个截面为近方形的柱洞,底部均垫有柱础石,说明当时在土台外侧有柱子支撑屋檐。
在夯土台中心位置有一边长约6.5米的方形半地穴式空间,其四角各有一个柱坑,其内包含两个截面为方形的柱洞,半地穴周围四壁中部各有一个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础石。该空间内地面铺设素面地砖,部分地砖被切割形成对角线相交的图案,交点位于半地穴中心,交点处被坑(H1)破坏。地面上各处叠压多件檐头筒瓦和瓦当,由此可证明此半地穴空间上方露天,没有屋檐,应为建筑中心天井。坑(H1)北壁残留被破坏的陶水管接口,经解剖发现该陶水管向北穿过夯土高台,在其北部散水处将半地穴天井中的落水排出。
在中心夯土台基四边外约6.3米处平行分布有长方形附属建筑,四角分布有曲尺形附属建筑,对应位置的附属建筑结构完全相同。长方形附属建筑周围有鹅卵石铺就的散水环绕,其内有两个相对的方形土台,边缘有柱洞,土台外端中部连接夯土矮墙延伸至曲尺形建筑。四角曲尺形附属建筑周围亦有散水环绕,台基边缘有柱洞,曲尺形六边各有一级空心砖踏步。台基上有若干规律分布的扁平状青石,推测应为室内立柱的础石。曲尺形建筑的功能应是连接两边的长方形建筑,同时还要兼顾外围次一级附属建筑的连接。
从遗址出土遗物来看,整体格局呈中心对称的四角坪遗址应为秦代建筑。根据建筑遗址现场遗留的平面信息,结合秦代度量衡标准器尺寸,发现四角坪遗址各个建筑的尺寸完全符合秦代尺寸的标准:中心夯土台为边长约合秦尺120尺(即12丈)的平面方形建筑,四边各两座宽约10尺的踏道,踏道所在的入口开间均为20尺;四边所对附属建筑为两座方形夯土台组成的,平面总长约80尺、宽约25尺的建筑;四角曲尺形建筑外侧两边长50尺,宽度约合20尺——可见四角坪遗址在营造之初,是经过严谨的规划布局,才形成如今所见的中心对称格局。
遗址以建筑遗存为主,出土大量建筑构件,有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铺地砖等。瓦当纹样均为双界格线四分当云纹,部分板瓦带有戳记,空心砖作为台阶用材置于中心土台及曲尺形建筑周边,回纹地砖用于散水四周包边,素面砖用于半地穴空间铺地、墙壁贴面及台阶包边等位置。四角坪遗址出土遗物规格、纹样统一,体现出该座建筑建造时具有成体系、成规模的构件制作规范;同时也可以看出建筑构件遗存所处时代一致,可推测四角坪建筑沿用时间短暂、性质单纯。根据出土建筑材料的特征和制作工艺,结合大的历史背景判断,四角坪遗址应为秦统一后即秦帝国时期的遗存。
结合文献资料,秦始皇东巡之前,在统一全国的次年进行过一次西巡,所到区域为秦的北地郡(今平凉、庆阳等地区)与陇西郡(今天水、陇南、定西等地区),礼县地属陇西郡,作为秦人的发祥地亦在巡视范围。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四角坪遗址可能是为始皇帝西巡准备的祭祀场所。
四角坪遗址建筑群深刻影响了两汉及之后的国家祭祀建筑格局。四角坪遗址建筑群整体呈典型的中心对称格局,体现了极强的礼仪性,是继马家庄宗庙建筑,下站、血池等畤祭建筑之后,秦人又一全新的高等级祭祀建筑形式,推测为一处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群。
秦代实现大一统后,秦始皇开始对全国实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除地域上的统一外,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统一政策。四角坪遗址就是融合东方诸国思想理念后所建的能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该遗址的建筑模式开辟了一种全新的高等级祭祀建筑格局,具有极强的礼仪性,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并对后世该类型建筑影响深远。先前考古发掘的汉代德阳庙以及王莽九庙等两汉时期礼制性建筑样式与四角坪遗址极为相似,应是受到后者的启发和影响。甚至在后世天坛、地坛的建筑风貌中,也能找到该类型建筑的影子。
四角坪遗址的建造处在中华大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阶段,秦人在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东方列国文化思想,最终将其融合贯通,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共识。四角坪遗址正是国家祭祀变革与中国“大一统”历史进程的物化载体,体现了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风格和气魄。
侯红伟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