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测每日5题(2024年12月22日)
1.(言语)电话不普及的时候,没有人会介意用几个月的时间才收到一封信,但在手机随处可见的时代,几分钟内对方没有回短信,人们就会着急;在自行车与有轨电车还是主要出行工具的时候,等半个小时的公交车不足为奇,但现在,出行工具越来越多,却连打的时都忍不住叮嘱司机抄近道;以前用电话线拨号上网,十几k的速度也坦然接受,现在几十兆的宽带,还会因为网页打开慢了一点点而忍不住不停刷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A.现代人们负面心态产生的根本原因
B.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C.人们有必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D.快节奏的生活加重了人们的烦躁情绪
答案:D
解析:
文段由几个并列分句构成,每个分句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根据“几个月的时间……几分钟……半个小时……抄近道……十几k……几十兆”提取故事的共性,即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相比之前显得更加急躁更加没有耐心。对应选项,D项表述一致,当选。A项,“负面心态”扩大概念,文段强调急躁的心态,且“根本原因”并未指出,排除;B项,“产生影响”表述不明确,文段指出让人变得急躁,应是消极的影响,感情倾向不一致,排除;C项,本题概括文段内容即可,并未提对策,且选项对策没有针对性,并未针对文中的急躁心态指明如何调整,排除。
2.(言语)相比于儒家的以政治伦理为核心的“道”,老庄之“道”因其玄虚的特征,更宜于作出超越性的解释,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生命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渴望:它永远具有无限的可能,化生万物却始终保持自身的虚静,不因世间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在万物源于道的根本原理之下,个体生命与道本是统一的:当生命摆脱了俗世的成败毁誉的羁绊而与道化合为一时,从精神意义上说,它自然也就获得了道所具有的品性。正是上述区别,造成了魏晋时代儒学的衰落与老庄学说的兴起。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儒学与道学在对生命意义的解读上存在本质不同
B.道学蕴含的宗教意味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C.魏晋时代儒学衰落而老庄学说兴起的原因
D.只有摆脱俗世的羁绊,人才能体悟“道”的内涵
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与儒家伦理相比,老庄之“道”的特征及其具有无限的可能,接着指出老庄之“道”根本上与生命本源相符,尾句通过“正是……造成了”对全文总结,提出结论即“魏晋时代儒学的衰落与老庄学说的兴起”。因此文段为分总结构,强调老庄学说兴起的原因。对应选项,C项表述一致,当选。A、B两项,均为结论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D项,未提及文段核心主体“老庄学说”,排除。
3.(言语)中国传统诗的历史表明,文学吟诵乃是伴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而成熟起来的。当最好的近体诗人出现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才得以诞生。清人方世举《兰丛诗话》评说杜律云:“唐之创律诗也,五言犹承齐、梁格诗,而整饬其音调。七言则沈、宋新裁,其体最时,其格最下,然却最难,尺幅窄而束缚紧也。能不受其画地湿薪者,惟有老杜,法度整严而又宽舒,音容郁丽而又大雅,律之全体大用,金科玉律也。”杜甫是公认的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他不仅“吟”出了人间最好的律诗,同时也给后人提供了一把量尺,帮助我们从良莠不齐的诗歌遗产当中,选择出最好的诗来传承文学的吟诵。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吟诵
B.如何从良莠不齐的诗歌中选出最好的诗
C.文学吟诵的发展与近体律诗有紧密关系
D.杜甫是公认的唐代最好的律诗作者
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句提出观点—文学吟诵乃是伴随着近体律诗的成熟而成熟起来的,紧接着分析说明,之后通过“清人方世举”、“杜甫”再次具体解释说明。因此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总说为重点,强调文学吟诵与近体律诗的关系。对应选项,C项为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文段强调的是文学吟诵与近体律诗的关系,并非文学吟诵是什么,排除;B项,未提及“近体律诗”,排除;D项,“杜甫”为举例说明部分内容,非重点,排除。
4.(言语)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动态的,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细胞中制造的大量蛋白质、激素、神经递质等“货物”需要在各种细胞器之间运转,有的甚至要运送到细胞外去。细胞如何组织它的“物流”,是个复杂的生物学基本问题。囊泡运输被称为细胞的“物流系统”,由于大分子物质及颗粒性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于是囊泡以出芽的方式,从一种细胞器中产生、断离后又与另一种细胞器膜融合。这样一来,囊泡就成了装载货物的“集装箱”。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囊泡运输的原理
B.细胞运转的机制
C.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D.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答案:A
解析:
文段开篇提出“细胞”概念,接着指出细胞中制造的“货物”需要在细胞之间运转,随后通过“细胞如何组织它的‘物流’”引出主体“囊泡运输”,后文主要详细介绍了利用囊泡运输的原理;尾句通过“这样一来”总结前文,强调“囊泡就成了装载货物的‘集装箱’”。因此文段主要讲述了“囊泡运输的原理”。对应选项,A项契合文段重点,当选。B项,“细胞运转的机制”表述不明确,文段主要讲述通过囊泡运输的原理来进行,排除;C项,对应文段开头的内容,非重点,排除;D项,文段主要讲述细胞是通过囊泡来组织它的“物流”,囊泡运输才是重点,并非如何交换的,排除。
5.(言语)陶器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发明,它的产生和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汲水、贮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而此时人类已知道土壤加水后会具有可塑性,并在用火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陶器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又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所以陶器的起源必然还与人类的定居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推测,定居后的古人为了使纸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为其涂上黏土,后来发现经过火烧后,黏土部分变得十分坚硬,进而直接用黏土烧制成器,于是发明出原始的陶器,可以说,陶器是反映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史书”。最能准确概括上述文字内容的是()。
A.陶器是一项重要的发明
B.促成人类发明陶器的条件
C.陶器的起源凝结了人类的智慧
D.陶器是古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史书
答案:D
解析:
第一句话即提出观点,陶器与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接下来是对观点的解释说明,从陶器能作为器具到它的起源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最后一句“可以说”以总结的方式重申观点。因此,文段为总分总结构。对应选项,D项契合文段重点,当选。A、B、C三项,概括均不够准确,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