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伟大的时代——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功勋彪炳史册、永励后人。”“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
时代通常指称人类历史发展因社会性质不同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社会形态,同时也指称同一“大时代”中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具有重要历史影响,往往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或者标志性表述命名。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当代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中华民族以其伟大觉醒开始了一次蓬蓬勃勃的伟大创造和变革,古老的中国又一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向富裕安定的小康生活加速迈进,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了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这是邓小平为中国开辟的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鲜明特色是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创造者、领导者和推动者是邓小平。邓小平睿智地洞察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变化,把握了时代的发展趋向,找到了顺应时代规律的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动力,科学回答了时代之问。在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纪念他的历史贡献,总结这个伟大时代的宝贵历史遗产,对于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战争硝烟之后,特别是十年内乱后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之时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也是源起于新中国成立、贯穿20世纪到21世纪最强烈的时代之问。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放眼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明显拉开了。邓小平说,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1978年,中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缺房户几乎占到城镇总户数的一半。“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完成革命任务之后根本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就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解放生产力,就是要“把经济搞活”,改革开放就是“搞活”。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多年搞的是苏联的方式,这是一种僵化的方式,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和人民的手脚都捆起来了”。改革首先在农村启动,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而在城市,探索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改革,给企业松绑,把企业从僵化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硬是在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中挤出一条缝隙,迎接市场经济的曙光。同时,为解决知青返城大潮带来的就业压力,“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由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开一个个缺口,商品市场开始活跃起来。新实践带来新认识,在1984年“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提出时,邓小平认为“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话。“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在邓小平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开启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向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跨越的新局面。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具有高度通约性。然而历史没有完全按照理论的逻辑前行,中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既然市场是现代社会中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否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历史定论而开启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就在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1991年他视察上海时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石破天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我们找不到与此对应的理论支撑,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没有成功先例。邓小平以唯物主义的惊人胆识,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式,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崭新视野,刷新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完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所有制组织形式的改革、分配体制的改革,企业管理体制、贸易体制、金融体制、粮食购销体制、价格体制、对外开放体制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极大地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创新。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9亿元。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元。改革,使生产力发展如地下泉水喷涌而出,中国经济突然加速跃上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蜕变,实现了一次思想的大突破、大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完成了一次壮丽的跨越、一次伟大的创造。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传递改革的接力棒,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