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家风党课:缅怀一代伟人 传承红色基因
同志们:
家风是党风政风社风的风向标,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永不褪色的传家宝。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堪称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代典范。他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家风,教育引导亲属坚定理想信念,严格教育子女,办事公私分明,带头勤俭持家,将共产党人的家教家风诠释得淋漓尽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言传身教铸就了共产党人良好家风的清正底色,毛家众多家庭成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下面,根据市纪委统一部署,我围绕“缅怀一代伟人 传承红色基因”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廉政党课报告。
一、坚定理想信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长期为革命事业奔走,但他依旧身体力行,注重家教家风。在毛泽东的熏陶引导下,他的弟弟、妹妹以及妻子纷纷投身革命,他们面对生死考验仍坚定理想信念,用生命谱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壮歌。
1928年,毛泽东的妹妹毛泽建在一次战斗中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残忍酷刑,她宁死不屈,始终没有透露组织的机密情报,
众多父亲一样,毛泽东对于聚少离多的儿女们有着无限疼爱,但却更多了一份严格。毛泽东时常教导子女们“不要特殊,不要骄娇二气,不要自以为是”,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
1941年,毛泽东曾给远在苏联的长子毛岸英和二子毛岸青写信:“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他希望儿子们能够正确地对待他人的鼓励和赞扬,不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以免在进步时滋长骄傲自满之气。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阔别十九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去上“劳动大学”,拜乡村农民为师。后来,毛泽东又让他到西北农村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团,新中国成立以后又让毛岸英到北京机器总厂一线工作,抗美援朝时又支持毛岸英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毛泽东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毛岸英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要接地气,不能搞特殊。多年后,毛泽东同周士钊谈到为何把儿子毛岸英送上前线时说: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同样的原因,毛岸英不幸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后,毛泽东也没有接受将毛岸英迎接回国安葬的安排,而是让毛岸英同其他在朝鲜牺牲的烈士一起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毛泽东给两个女儿取名李讷、李敏,也是希望女儿们能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普通人。毛泽东从不允许子女们打着他的旗号享受特权。1959年8月,毛泽东长女李敏结婚当天,邀请的宾客仅三十多人,安排的饭菜也仅有三桌,没有大操大办。李讷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毛泽东对她疼爱有加,但也从未放低过对她的要求,甚至有一次李讷生病住院时也不能报出真名,而是使用的化名“沈娟”,为的就是避免得到“毛泽东女儿”的特殊照顾。上大学后,李讷和其他同学一样过着住学校、吃食堂的生活,每周六下课才回家。有一次,李讷离校晚,毛泽东的卫士李银桥出于安全考虑,便私自派车去接李讷。毛泽东得知此事后严厉地说:“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
三、做到公私分明:“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身为国家主席,毛泽东以身作则,不搞特权,坚决抵制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友谋利的不良风气。毛泽东厌恶并反对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关系,严格要求亲属遵纪守法,与广大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给党和人民增添负担。毛泽东曾立下“亲情规矩”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沉淀出铁骨铮铮、清廉自律的家风。
当韶山亲友来信请求毛泽东为其安排工作、学习时,毛泽东一概回绝。1915年到1958年,毛泽东给韶山亲友的书信有90多封,其中就有多封关于他拒绝为亲友解决工作、干扰土改等问题的。例如,“文凯先生宜在湖南就近解决工作问题,不宜远游,弟亦未便直接为他作介,尚乞谅之”“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赵某求学事,我不便介绍”“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等。
当亡妻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来信请求毛泽东将其安排到北京工作时,也被毛泽东严词拒绝。1949年10月,毛泽东给杨开智回信:“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同时,毛泽东还给当时的长沙市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发去电报:“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收到毛泽东的信后,杨开智也领悟了毛泽东“一切按规矩办事”的教诲,不再提到北京工作的事,而是根据自己的专长,安心留在了湖南的农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
当得知来京探望自己的韶山亲友回乡后就觉得攀上了关系、产生了不好影响时,毛泽东立即写信批评教育。1954年4月,毛泽东专门给老家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讲规矩,守纪律,这就是毛泽东在亲情面前做出的抉择。作为个人,毛泽东可以讲感情,讲故交,为亲戚们生活的改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一国领袖,毛泽东却不能用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当亲戚们的靠山,不能成为他们犯错的依仗。
毛岸英以父亲为榜样,也自觉抵制以公权为私人谋利的行为。毛岸英的舅舅向三立曾托人给他写信请求他帮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毛岸英一口回绝,回信说:“来信中提到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毛岸英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认识和见解,也得益于毛泽东对他长期的严格要求和教育熏陶。
四、带头勤俭持家:“生活要向下看”“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
培育好家风,以身示范至关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在毛泽东身上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普通的一员。在生活中,他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其一生厉行节约,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也深深地影响着子女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