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高标准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议案
x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一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十县百镇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程,分级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探索建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梯级发展框架体系。县x届人大x次会议将“高标准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确定为1号议案,举全县之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对我县高质量示范创建和乡村全面振兴,将起到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围绕高标准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突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梯次推进、层级创建、全域示范,确保镇镇有举措、村村有行动,级级有晋档、年年有成效。聚焦x路、沿黄路、x国道、x国道、x河流域“五条示范带”,紧扣x年创建x个省级示范镇、x个县级示范镇,x个省级示范村、x个县级示范村的总目标,年内创建x个县级示范镇、x个县级示范村,聚力打造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民风习俗、社会治理“五大样板”,奋力实现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市全省“抗大旗、树标杆、走在前”。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脱贫成果全域化巩固。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帮扶。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及时将“三类户”纳入监测范围,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二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用好小额信贷、互助资金等政策,培育脱贫户及“三类户”发展特色产业;以“党委+”“党支部+”为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达到x%以上。三是稳定脱贫人口就业。提高务工组织化程度,着力将脱贫劳动力规模稳定在x万人以上。深入实施“雨露计划”,提高脱贫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就业帮扶各类补助政策,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四是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加强产业就业后续扶持,持续提升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五是深化社会力量帮扶。拓宽苏陕协作,深化定点帮扶,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与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帮扶村对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六是强化衔接政策落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按规定逐步提高非贫村衔接资金项目投放比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做好国家后评估和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夯实乡村发展基础。〔牵头部门:乡村振兴局;配合部门: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宣传部、公安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交通局、人社局、水务局、民政局、教育局、卫健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局、财政局、医保局、商务和经合局、金融服务中心,各镇(街道)〕
(二)推进农村户厕精准化改造。一是科学选择改厕模式。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新建户厕入户进院,引导新改水冲式厕所入室进屋,积极推行节水型、少水型设施设备。二是持续开展摸排整改。结合农村户厕问题摸底排查,以镇域为单位全面精准掌握已改户厕基本数据,建立健全改厕工作台账(含电子数据),达到“一镇一档”“一村一档”“一户一档”。三是严格管控改厕质量。建立改厕质量管理体系,严把产品质量关、施工技术关、竣工验收关,落实“施工方—村—镇—县”逐级验收制度,求好不求快,确保建一个、好一个、用一个。全年新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x座。四是探索资源化利用模式。统筹推进农村厕所末端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民或市场主体组建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队伍,依托产业园区水肥一体化设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牵头部门: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乡村振兴局、卫健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发改局、财政局,各镇(街道)〕
(三)推进生活垃圾社会化管理。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和社会资源,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群众监督、全民参与机制。二是推行垃圾分类。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全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条件成熟的镇(街道)试点建设镇级生活垃圾中转站、处理站,加快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路径。三是创新治理形式。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垃圾社会化、公司化的收集、转运、处理机制模式,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成立运营公司,负责村级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牵头部门:住建局;配合部门: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城管局,各镇(街道)〕
(四)推进农村污水规范化管控。一是完善农村污水管网。以水源地保护区和城乡结合部、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农村污水治理为重点,按照雨污分流的要求,结合村级实际,宜集则集、宜散则散,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污水管网处理设施建设。年内建成x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二是杜绝农村黑臭水体。加强对村内涝池、坑塘、生活污水处理后尾水收集池的治理和日常管理,坚决防止形成黑臭水体。强化源头管理,鼓励群众污水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杜绝污水乱排、随意倾倒。三是加强设施后续管护。全面排查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使用现状,完善管护运行机制,确保正常使用、发挥作用。〔牵头部门:生态环境局;配合部门:农业农村局、住建局、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文旅局、交通局,各镇(街道)〕
(五)推进村庄生态化建设。一是巩固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实施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空心房”整治、还林还湖还草、污染地块治理等项目,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二是扎实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确定住房布局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村庄安全和防灾减灾规划,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试点先行、循序推进。三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照“八清一改”标准,全面整治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植树造林,提升村容村貌,推动美丽庭院建设,创建一批省市美丽宜居示范村,争创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四是优化村庄产业布局。统筹规划村域三产发展和空间布局,明确产业用地的用途、强度等要求,保障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牵头部门:自然资源局;配合部门: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务局、文旅局、妇联,各镇(街道)〕
(六)推进乡村系统化治理。一是扎实推进“一核四会”。全面推行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党组织对党务、村务、经济事务的全面领导。二是持续健全文明实践体系。实施镇村文明实践所(站)清零工程,实现城乡文明实践站所建设全覆盖;常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镇(社区)x-x个。三是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深化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创新乡村治理积分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模式,创建x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四是推行网格化和数字化协同治理。优化调整网格设置,确保网格化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构建数字化协同治理应用平台,最大限度整合服务管理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五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县。常态开展扫黑除恶,全面推广“枫桥经验”,深度应用“雪亮工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法治x。〔牵头部门:宣传部、政法委;配合部门:组织部、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行政审批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镇(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