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原》心得体会
同志们:
按照区党工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党员读书月”的活动安排,结合近期我的读书学习情况,下面我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当代文学史上有“陕西三大家”,指的就是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回顾我的读书之路,也是在这三位作家的作品下成长起来的。还记得最先读到的一本小说,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然后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角,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
最先对《白鹿原》感兴趣,是因为它的名字。或许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一些有特定中国特色,又有一定历史厚重感的名字很感兴趣。莫言的《红高粱》算一个,陈忠实的《白鹿原》也算一个。
应该是在初中吧,一次课间的机会,同桌神秘兮兮地掏出了一本封皮已经脱落的书。所以我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名字,不是在它的封面上,而是在它的扉页上。
“白鹿原”?我心中纳闷,“拿本动物世界的书来干嘛?”同桌白了我一眼,一脸的鄙夷……
霖的漫坡地上发现那株奇形珍草;要是不发现那株奇形珍草,大姐夫朱先生就不会告诉他那是白鹿原古老传说中那只能带来吉祥的白鹿的化身……
最终一句话,他也不会就因此便使了些心机,从贪图便宜的鹿子霖手中换到了那块白鹿显灵的地。
戏剧的是,这一切都发生了。于是他们家的祖坟,便顺理成章的得以迁到了这块风水宝地上。也才又有了进山娶做药材生意的吴长贵的五女吴仙草为妻这档子事。于是故事重新开张……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我们认为是坦途或者坎坷,并因此而喜悦或者悲伤。但是当我们走过了一段时间,走到了一定年龄,回头再看时,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一切的事情,不管当初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如果把我们的整个人生比作一张地图,那么曾经发生的每一件事,便是支撑我们这张人生地图得以成形的每一块拼图。多一张不行,少一张不可。
这一张张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出现时间不定的拼图,才真正组成了我们每个人五颜六色的人生。试想一下,如果每一块拼图的形状和大小,我们都提前知道;每一块拼图的位置,我们都提前定好,那这样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看起来好像很平稳,但是却失去了作为我们人类的一生,几乎所有的乐趣和憧憬。这或许就是当前我们经常讨论到的一个概念、即“不确定性”的原因吧。表面上我们每个人都爱追求确定性,但是回过头来想一想,才发现真正支撑我们每个人人生张力的、真正让我们的人生活得立体而不是扁平的,恰恰是那些随时可能出现的、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
或许这才是读书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得以长久不衰的内在原因和深层逻辑吧。
故事的结尾,1949年5月20日,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了。白孝文、黑娃因领导起义有功,也分别被任命为县长和副县长。然而世事难料,仅仅是过了半年时间,黑娃便被县长当作反革命而镇压,继而被害。台下陪斗的鹿子霖受到刺激,承受不住,三魂游离,七魄升天,从此痴乎呆哉。
此时,白嘉轩却如回光返照般,忽然想起了当初巧取鹿子霖漫坡地做坟茔的那档子事来。于是面对已经丧失记忆(其实和丧失生命没有什么两样)的鹿子霖,流下了浑浊的眼泪……
这算是故事的结局吧。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说法,就是人生都是在走圈和画圆。有时候感觉走了很远,好像是离起点越来越远。殊不知,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曾经以为的“起点”,早已摇身一变,调转头来成了我们逐渐靠近的“终点”。
我想,这也是很多书中描写到的,人在年老的时候,总是会对很多东西释然的原因吧。想想也是,过的往的、好的坏的,不都是陪过我们一程的吗?《论语》二十篇一万五千字,孔子讲来讲去,无非是“忠恕”二字。忠于我们的内心,忠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宽恕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凭一颗善良之心,借一身君子之风,努力经营好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不负韶光,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诚如斯,不枉一生。
这一本《白鹿原》读完了,还有无数本《白鹿原》在等着我们。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