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必须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把加快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放在优先位置,促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促进人才要素集聚,着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要素基础。
1.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
引进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加快建设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强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特点,它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因此,创新能力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首先,深度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强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其次,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丰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突破常规、创新模式,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要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设计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既关注课程设计,又关注教学方法设计,还要关注教学过程设计。将产业界引入课堂教学、课程合作、专业联办、学系共建等,鼓励大型企业或行业协会共建与本行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学院。最后,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夯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人才基础。
2.促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才能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完善和优化合作型人才配置。合作型人才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中重要的人才要素配置形态。与传统的企业雇佣人才的配置方式不同,在合作型人才配置中,人才服务机构将与本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的人才派往用工单位特定岗位工作且由用工单位履行管理职责,或者人才服务机构承担人才管理责任并直接向用工单位交付成果。人才服务机构实际上承担了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的专业雇主组织角色,可以通过“以需定用”机制增加人才资源配置密度而提升人才资源利用率,以强化人才服务机构的用人稳定性来支持创新主体的用工灵活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支撑。
支持和规范动态型人才配置。动态型人才配置是合作型人才配置的“升级版”,是人才要素配置的较高形态,也是与新质生产力创新内涵高度契合的一种人才配置形态。动态型人才配置不仅将人才要素配置时间切割成更小的时间单位,也将人才分成更具体更细小的技能单位,实现人才技能在工作时间上的全覆盖性分布,实现所有人才技能要素的充分利用,是一种即需即用、动态调整、关系多元的配置类型,在数字化技术与专业化流程的赋能支撑下得以实现。从资源最优配置视角看,动态型人才配置能够满足企业在一个特定时点上所需要的一个特定技能,并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新的人才要素配置空间,真正实现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的目的。动态性人才配置的“动态性”特征需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权益保护机制,加快探索建立基于工作任务交易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确保人才的每一次工作任务及其权益都能够得到保障。
形成和保障新型人才配置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人才要素创新性配置必然要求以新型的多元化人才要素关系与之相适应。人才个体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用工单位建立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为目标且以工作任务交易为形式的工作关系,也可以以“合伙人股东”身份共同投入生产资料或设立运营企业获得利润分成。不同的人才要素关系类型及这些关系的不同组合明确了人才要素在其中的权利、责任及收益,这些都能创新优化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组合与跃升,推动人才要素畅通流动,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配置机制,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3.强化人才要素激励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只有强化人才要素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把科技创新作为优先选择的事业,才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切实保障人才自主性。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扩大人才自主性,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激励机制。向用人主体授权就是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应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用人单位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都应该由用人单位决定,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为人才松绑就是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尤其要因地制宜构建人才交往环境,打造工作生活环境之外的“第三空间”,鼓励人才之间的主动交往与高频交流,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激发创新灵感的激励机制。
......